世间比“得不到”和“已失去”更珍贵的东西是“将失去”。
我们之前说过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即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看一个很有意思“禀赋效应”,它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导致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卡尼曼等(Kahneman,1990)曾经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通过买卖价格来解释“禀赋效应”。他们让第一组(卖方)被试者每人先得到一个咖啡杯子,然后回答他们愿意出售所得杯子的最低价格;第二组(买方)事先没有杯子,要回答愿意出多少钱买这个杯子;第三组(选择者)可以选择是接受一个杯子还是一笔钱(他们的选择表明那笔钱和得到的杯子一样吸引人)。我们会觉得他们给出的价格应该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但结果却是:卖方$7.12,选择者$3.12,买方$2.87。卖方给杯子的定价大概是选择者和买方定价的两倍(这一2:1的比例曾被很多实验反复验证),也就是说,人们认为同一个东西的价值并不相等,即放弃的痛苦要比得到同样东西得到的快乐更强烈,这卖方的出价是非理性的。(关于禀赋效应的更多内容请大家百度吧)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的名言“不准备持有十年的股票就不要持有十分钟”。很多人都会问,如果一只股票一两年内会高增长,为什么不能做一把并及时退出呢?原因当然有很多,我认为禀赋效应是其中一个很重要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一旦买入,你对它的喜爱会超出理性。这很可能导致你舍不得卖出,一直守着它坐过山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于是炒房炒成房东,泡妞泡成老公,炒股炒成股东,呵呵。当然,有经验的投资者(经常做类似交易)能有效避免禀赋效应,因为他们显然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提问“与可以得到的其他东西相比,那个杯子真的是我特别想要得到的吗”。
投资的方法和体系因人而异,而需要克服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对我来说,一直是交易频率过低,尤其是买入后就不愿卖。后来花了很大力气才改掉这毛病。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典型的禀赋效应。自己持有的股票,往往会爱上它,偏执的相信它,这是大忌!前一段写过篇文章从逻辑上讨论过持有和买入的关系(《也谈“持有是否等于买入”》)。其实心理学的影响也很大,大家把买入、持有、卖出代入上面的实验,就会发现心理误判对投资产生的影响。
我很久以前说过:世间比“得不到”和“已失去”更珍贵的东西是“将失去”。这竟然和禀赋效应不谋而合。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没有没有任何两个时刻是相同的,比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所以任何时刻都是独一无二一去不复返的,推论就是任何时候任何东西都是将失去,都应该珍惜,最珍贵的是现在!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好像是废话,说了等于没说,很多人也不同意,因为意识不到将失去。但逆否命题也许有些意义: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东西不值得珍惜,应该放下。
佛家讲出离心,讲放下,就是能随时坦然面对死亡,随时能舍弃自己熟悉的东西。这并不是很多人想的消极遁世,相反,这是一种很积极的入世的态度。
如果你犹豫要不要扔掉无用的东西,那就扔掉它;
如果你犹豫要不要接受一份新工作,那就接受它;
如果你犹豫要不要离开家出去走走,那就实现它;
如果你犹豫要不要卖掉变坏的股票,那就卖掉它;
你之所以犹豫,是因为你仔细权衡后觉得利弊差不多,那么考虑到禀赋效应,放弃旧的、熟悉的、已有的东西会是一个更理性的选择。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b9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