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小名阿斗),刘备的大儿子,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想想刘备因意气用事,执意伐吴的下场,便是在夷陵遭致大败,让本就弱小的蜀汉帝国又再次受到伤害,号称8到10万的大军及粮草消耗殆尽(实际上出兵的数量应该在一半5万左右,剩下的5万兵力还必须留守住北方的战线—包括汉中、剑阁及成都一带,10万出头相信已是当时蜀汉帝国的总兵力;那时的蜀汉全国只有不到100万的人口,扣除老弱妇孺、官员及后备农耕劳力以外,凑足10万兵员已是极限。),让蜀汉的实力瞬间再次走弱。
公元223年春4月(阴历),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但一直到公元263年10月,蜀汉才被北魏的邓艾偷渡阴平而灭掉,这其中有40年半的时间是由被三国演义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在掌政着,而阿斗的父亲只仅仅做了2年的皇帝。刘备自从在214年6月拿下益州后,接连出兵东吴(欲独占荆州)及征战汉中,并没有好好坐下来治理益州,主要是诸葛亮在治理益州。
40.5对2,小学生都看得懂的数学,蜀汉帝国的真正领袖是阿斗刘禅,而不是刘备(甚至是诸葛亮,而不是刘备)。刘备对于蜀汉帝国的老百姓来说,可说是纯粹的记忆而已。
所以诸葛亮死后,蜀汉老百姓拼死也要阿斗为诸葛亮立庙祭祀,破坏了只有帝王才可立庙的规矩,而阿斗也无奈从善如流。
今天的成都武侯祠,本是刘备庙,但诸葛亮对于蜀汉帝国的贡献已远远地超过了刘备,所以蜀汉的老百姓怀念诸葛亮,而不很怀念刘备。
刘备的一生都在战争与逃难中流离,没有真正享受过什么当皇帝的好处,可谓是悲苦的命运。
诸葛亮为了蜀汉帝国的长治久安,持续做出了有利的贡献,让阿斗可以轻易驾驭蜀汉帝国的内政及安抚蜀汉帝国的老百姓。诸葛亮的后半生,也一直是在南北奔波及战争中度过,没有时间及心情去享受什么贵为丞相的待遇与礼遇,最终累倒在了战争的最前线。。。。。。
诸葛亮倒了,但是蜀汉帝国并没有倒,阿斗在诸葛亮死后(公元234年),又让蜀汉帝国维持了29年之久。
此时阿斗身边已没有了像诸葛亮一样可守可攻的全方位人才,只有在诸葛亮出师表中遗命交待辅政的蒋琬、费祎、董允等文官前后服伺阿斗左右,诸葛亮的爱徒姜维则主持主要的军事工作,内外分工,倒还不错。而阿斗身边也一直有位好玩伴—宦官黄皓,会偶尔给阿斗出出馊主意,说些风凉话,让众大臣有时恨之入骨。
阿斗喜欢黄皓,却不宠信黄皓。。。。。。阿斗其实更宠信诸葛亮这位相父(诸葛亮实际上的地位就是阿斗的干爹)以及诸葛亮所提拔及推荐的人才,所以阿斗在蜀汉被灭之前,一直没有去动过诸葛亮死后的人事安排。
阿斗除了当初很听诸葛亮的话以外,以后也确实很听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的话,基本上不会主动去否决这些人的主张与做法,而是做一步看一步。
蒋琬、费祎、董允的行政管理能力其实很强,也许不会逊色于管仲、文种、萧何、陈平等人(只是名气差点儿),这可从蜀汉帝国身处魏吴两大强敌包围下,仍能苟延残喘27年的过程中看到。虽然姜维的军事能力不及诸葛亮,但是因为蜀汉帝国的内政,几代都有能人在把守着,所以姜维可以毫无顾忌地在汉中与甘肃东南前线与北魏经年纠缠着,而并没有让北魏真正有过可趁之机,直到顾此失彼、邓艾偷渡阴平为止。
阿斗也没有真正听过黄皓什么误杀忠良的恶言,因为阿斗很清楚蜀汉帝国的维系确实需要一干文武大臣来共同打拼,才有可能做到。黄皓仅仅是一个玩伴而已,而阿斗确实也需要这样的一个玩伴,来疏解他心中的很多想法。
所以宦官弄权在阿斗这边,比起明朝的那些大太监们来,可说是毫不足道。
阿斗对于忠臣的礼遇,相信不会差,所以没有见到过国力最弱的蜀汉帝国有重要人士叛逃到他国,而是继续牺牲奉献到底。倒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的叛魏归蜀,确实很耐人寻味,因为夏侯霸的父亲乃是被蜀汉的黄忠所杀,虽然夏侯家后来是刘禅家族的亲戚。
汉中太守魏延的反叛,情有可原,但阿斗也并没有继续追究魏延家族的过失,而是念其有功于蜀汉,而予以厚葬之。
否则以姜维的能力,足可以再到北魏大展鸿图一番,甚至被司马昭(或司马炎的晋朝)所重用,何苦拼死留在蜀汉北方前线,为了不可能的任务在奉献一辈子,还留不下太多的赞誉。
阿斗或许已经聪明到可以很好的运转各个文臣武将之间的微妙关系。由于前期有诸葛亮全权负责内外事务,自然阿斗不必太操心国事;后期,阿斗也很巧妙的让蒋琬、费祎、董允等来制衡姜维的军事扩张做法。
阿斗心里很清楚,不让姜维打仗是说不过去的,因为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目的便是要择机恢复刘氏汉朝、打倒曹魏。所以阿斗不方便出面阻止姜维的屡次北伐,而是利用那些文臣来制约姜维所能动用的兵力。诸葛亮可以调动5万到10万的部队北伐,但是姜维经常就只有1万左右的部队可听其指挥。
看过阿斗的表现后,再来看看北魏曹操的后代诸帝—-曹睿、曹芳、曹髦、曹奂的平庸与悲惨下场(也许平庸的原因是因为没人可以斗得过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看看孙权的后代子孙—-孙和、孙霸、孙亮、孙休、孙皓等人,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平庸与无能。
但是阿斗的皇帝位,却是做得异常的稳健。没有人出来闹事,也没有兄弟要出来与他争夺皇位(弟弟刘理也是位能力不差、又有智慧的人才,儿子刘谌在最后蜀汉被灭时,杀全家及自杀而亡);手下的文臣武将各个忠心耿耿,也都没有夺位的邪念。
所以大伙儿在前期诸葛亮及后期阿斗的领导下,都晓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从不有二心。
诸葛亮的大权独揽,从某方面来说,这是个阿斗同意下的「合作模式」,因为他们二人的目标都是为了蜀汉帝国,为了良好的内政及外交成绩而共同努力。
有诸葛亮的时候,阿斗也许会有时抱怨,但是诸葛亮自己足可以时时约束自己,并达成目标。由于诸葛亮自己始终兢兢业业、奉公守法、勤俭持家、举贤与能、摒弃门户之见,加上又有全面的策略及实践来完成各种内外国事,也丝毫没有夺权的私念,所以阿斗当然可以绝对放心地把大部分的工作都交给诸葛亮来完成。
公元234年年底,这年阿斗28岁,阿斗出城20里去迎接诸葛亮的灵柩回成都,也在宫里屡次痛哭失声。阿斗对于诸葛亮的突然去世,应该是很悲恸的。
诸葛亮死后,阿斗过问国事的频率及深度都增加了,但阿斗充分理解自己的角色,所以不会去经常过问太深的内外事务;毕竟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也都得到了阿斗的完全信任。
犹鱼得水,似乎是阿斗与各位朝野大臣间最好的一种诠释了。
当谯周提及不妨打开城门投降邓艾时,阿斗考虑了很久,也挣扎了很久,也想是否要迁都南方后继续奋战,但终因时间上不允许南迁,敌军已兵临城下,最终同意了开城门投降,让蜀汉帝国随之灭亡。
当时的情况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及孙子诸葛尚都在成都北边的绵竹战死,邓艾的3万大军已达成都门下,姜维又回救不及;单靠成都城里的少数守军是不可能守到姜维回来的那一天,为了城里十数万老百姓的身家性命着想,阿斗似乎非投降不可。
阿斗的伟大,在于蜀汉被灭、阿斗自己被活捉之后,姜维还一直在想利用钟会来个窝里反,而且还差一点成功,虽然姜维自己壮烈牺牲了,但北魏也付出了击杀大将钟会及冤杀邓艾的结果。
姜维那时足可以投降北魏,如阿斗及众臣一般,也没有人会说他什么坏话。但是姜维宁愿用最冒险的方式去试图救出阿斗及挽回蜀汉帝国的江山…..姜维可不是一个不聪明的人啊。。。。。。姜维会这么做的最大原因,莫不在于姜维认为阿斗刘禅确实是位好君主,而蜀汉不能灭亡在阿斗的手上!! That’s all.
蜀汉帝国被灭后,阿斗被送到了洛阳去当了俘虏,但没有被拷上脚镣手铐,而是继续享尽荣华富贵(“公”级待遇的安乐公)。虽然阿斗对司马昭说出了「乐不思蜀」的千年名言,但是我足可以相信阿斗的个人魅力还是很强的,包括了蜀汉人民对阿斗的喜欢程度以及对手对于阿斗的敬佩程度。
试问有那几个灭国之君还能够有像阿斗般的后半辈子待遇?!试问有那几个灭国之民,还能有像蜀汉人民般的毫发无伤、秋毫无犯?!
总之,诸葛亮很有政治智慧与眼光,阿斗也确实不笨而又心细,或许最蠢的人就是刘备了——终究不能审时度势、以国为重、意气用事,白白浪费去积极耕耘大好蜀汉江山的机会。(或许刘备最好的人格特质便在于识人与用人)
结果是阿斗很安稳地坐了40年半的皇帝!!
阿斗在位时,只有初期诸葛亮的征服南蛮费了点劲,诸葛亮死后在北方边境也仅陆续有过一些小战争而已(都跟姜维有关),而南蛮却始终未再反叛过蜀汉,使得蜀汉毫无后顾之忧;另外,自夷陵之战后,东吴也没有与蜀汉再正面冲突过,孙权及陆逊一直在谨守着当初与诸葛亮的联蜀抗魏的政策,使得蜀汉也没有了来自东边的威胁。
因此,阿斗在成都可都是过着很安逸的生活的,一方面皆有能臣为之操劳,另一方面又没有威胁性的战事来困扰他,这种例子即使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也很难看得见。
公元271年,阿斗自然去世于晋王朝的洛阳,享年65岁。算算阿斗的一生,也总算不徒负“安乐公”的称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