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包在粽子里的故事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

每 个节日都连接着一种食物,除夕是饺子,元宵是汤圆,清明是艾米果……今天已是端午,走在大街小巷,我们总能闻到那一缕缕飘散的粽香。无论是哪一种节日美食,背后必定蕴 含着数不尽的故事

与传说。那黄绿的粽叶里包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每个人的心里自然都有不同的答案。

端午——包在粽子里的故事

关于粽子,无论各人心里有怎样的牵绊,粽子的传说始终是由那位投了汨罗江的屈原开始的。不过就连这个传说都是有两个版本的。争论的焦点在于——粽子 究竟是给谁吃的?

版本一:粽子是给河里的鱼虾吃的,这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传说屈原投江之后,楚国百姓哀痛不已,渔夫们则划 着小 船去救屈原,可结果捞了半天都捞不到。于是百姓们自发地拿出家里的饭团、鸡

蛋等食物投在江中,希望鱼虾蟹们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大夫了。

版 本二:粽子是给屈原吃的。有天晚上,一位渔夫在梦里与屈原大 夫相遇了,看见屈原消瘦了许多,就问他:“我们给 您送去的食物,您吃到了吗?”屈原摇摇头,说:“你们送去的食物都让鱼虾蟹给吃掉了。”渔夫问:“那要怎样才不会被它们吃掉呢?”屈原答道:“你们用竹叶 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有尖尖角的粽子,这样它们会以为是菱角就不会吃了。”

于是第二年端午,人们纷纷向汨罗江里投入了菱角一样的粽子。 可是过了端午之后,屈原又托梦给那个渔夫:“多谢你们给我送的粽子,我吃到了,不过多半 还是被那些鱼虾蟹吃掉了。”渔夫问屈原:“那还有什么办法呢?”屈原说:“请把送粽子的船装扮成龙的模样,因为鱼虾蟹归龙王统领,龙王的东西它们是绝对不 敢吃的。”于是从此之后,每年端午,人们都要划着龙舟到汨罗江投粽子以纪念伟大的屈原。

无论确切的版本如何,毕竟我不是研究历史的。屈原大夫自然也不会托梦给我。但是不管历史上的粽子最早是给谁吃的,现在都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 端午节的一个重要内涵。

无论遇上什么节日,孩子总是最开心的一群人。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母亲就要忙个 不停。总是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浸糯米、洗粽叶、晒粽叶、 切配料……每一个步骤都特别隆重,都是几十年不变的老传统。而我总是跟在她的屁股后面转个不停。母亲还一边叨着:“跟着我做什么,厨房那么小。”

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有一年的端午,我便缠着母亲教包粽子。粽子的类型很多,如 果按馅料分,北方多包枣子馅儿,南方的粽子则更加丰富一些,有豆沙的、 鲜肉的、火腿的、蛋黄的……我家传统的粽子是包蜜枣和花生,还有蘸糖吃的碱水粽子。

包粽子的第一步非常关键,因为它关系到糯米和馅料能不能 包得扎实,先选两片粽叶,卷成漏斗状,我总是卷得不好,馅料又放得太多,所以包好之后总是要 漏出来。母亲一边耐心地教着,一边跟我说起她小时候的故事。

母亲生在农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外婆坚强地养育着10个孩子,那时候的 生活是酸涩的,但是到了节日,记忆就变成了香甜的。童年的母亲很早就学 着为外婆分担劳务,总是饥肠辘辘地上学,一罐子咸菜就得吃上一个月,拣姐姐们穿过的旧衣服,穿上身时也许都已经是“三手”、“五手”的破旧衣裳了。每天放 学,总是要忍着饥饿去田里劳作,家里人多,母亲虽然排行小,但一年到头也总难吃上几顿饱饭。那个年代的孩子对节日的期待比现在要简单许多,新衣裳、压岁钱 都是奢侈品,如果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就足够回味很久很久……

母亲特别喜欢端午节,因为到了端午节能吃上美味的粽子。每到端午,年幼的母亲总要狼吞虎咽地吃很多很多,因为粽子里包着糯米,吃撑了总要难受半天, 总是把肚子揉啊揉的……

母亲总要说,这样的对粽子的憧憬和满足感,生在好时代的我们,自然是体会不到的。

粽叶里包着的不仅仅 是糯米和馅料,还有故事,还有传统,还有亲情,还有牵挂……

而为了感谢Angel的粽子,我自然 也给她讲了个“粽子变烧麦”故事:

端午节,某公司统一给员工们发了粽子。第二天老外员工来上班,见面就对公司行政经理说:“公司昨 天发的那个中国点心很好吃,就是外面那个生菜有点 硬。” 接着他又说:“上边还有牙线呢,想的真是很周到……”
于是,粽子们决定开个会
粽子甲:今年我们是不是该换一套衣服了呢
粽子乙:为啥呢?
粽子甲:因为我们的衣服太硬了啊
粽子丙:对啊,我们的衣服太硬了,每年都有大量老外反应这个问题哦
众粽子:是啊是啊
~
于 是乎
今年的粽子改用面皮
~
奇怪
这不是烧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