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判断,结论

一、There is always a bigger fish

Always A Bigger Fish 不但是电影情节中的经典桥段,也是各种恶搞的灵感来源——小鱼总是被大鱼吃掉,而大鱼上面总还有更大的鱼。久而久之,聪明的大鱼或许就不会去吃小鱼了,否则按照传统剧情,它身后会出现一条更大的鱼。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倘若所有的鱼都是理性的,那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让我们把问题重新叙述一下。假设有 n 条鱼,它们从小到大依次编号为 1, 2, …, n 。我们规定,吃鱼必须要严格按顺序执行。也就是说,大鱼只能吃比自己小一级的鱼,不能越级吃更小的鱼;并且只有等到第 i 条鱼吃了第 i – 1 条鱼后,第 i + 1 条鱼才能吃第 i 条鱼。第 1 条鱼则啥都不能吃,只有被吃的份儿。我们假设,如果有小鱼吃的话,大鱼肯定不会放过;但是,保全性命的优先级显然更高,在吃小鱼之前,大鱼得先保证自己不 会被吃掉才行。假设每条鱼都是无限聪明的(并且它们也都知道这一点,并且它们也都知道它们知道这一点⋯⋯),那么第 1 条鱼能存活下来吗?

二、这些路好像比终点更有趣

富二代艾迪特,在父亲去世后接管了整个公司,每天焦头烂额。不久得知女友嫁作他人妇,终于崩溃,登上一辆开往远方小镇的列车,准备自杀了事。

在车上,话痨型美女吉特盯上了他。到一小站,艾迪特精神恍惚地下了车。吉特担心其出事,也跟了下去,结果两人都被甩下,只能远远看着列车扬长而去。

故事开始了。吉特说自己准备跟男友私奔,这次回家就是去找男友的。如果艾迪特愿意,可以介绍自己的堂妹给他,四个人一起私奔,找个地方共同生活。

吉特问艾迪特如此萎靡是否因为被女友甩掉了,艾迪特点头称是。于是吉特从艾迪特钱包里抽出其女友的照片,让他用火柴点燃,再拿到卫生间,用马桶冲走。问,这回心里舒服了吧?艾迪特只得承认,虽然方式很幼稚,但的确有效。

吉特又约艾迪特和自己一起跳进清澈冰凉的湖水中。艾迪特说,这么幼稚的玩法,你觉得有意思吗?

你跳一下就知道了。吉特不由分说拽着艾迪特跳了下去。两人像落汤鸡一样爬上来时,艾迪特感觉轻松多了。

于是,艾迪特向吉特透露了自己的身份。吉特惊讶地问,难道你,真的是,真的是……你妈妈跟别人跑了吗?对不起,我是从报纸上看到的。

艾迪特懊丧地承认了这个事实。并认为父亲的去世,自己的命运多舛都跟妈妈的私奔有关:“那个女人毁了我整个家族。因为她,我感到羞耻。这辈子在所有人面前抬不起头。”

吉特说,你不能怪她,因为她在爱中。她是你妈妈,所以你很难理解这件事。但是当某人在爱中,没有错与对!……所有人在爱中都是公平的!

吉特鼓励艾迪特原谅妈妈,因为他的妈妈听从了心灵的召唤。

以上是印度电影《忽然遇见你》中的情节,通过陌生人的相遇,探讨人应该求全责备,还是随心所欲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吉特在生活中率性而为,似乎毫无章法。但她从不认为自己是错的。艾迪特说:“你处理人生的方式会让你陷入巨大的麻烦,你得认真地对待人生。”吉特却讲出 下面这段异常打动艾迪特的自白:“你曾经认真地对待人生,但有用吗?你也陷入巨大的麻烦中。将来发生什么,没人能控制,我不会责怪任何人——‘因为你,我 毁了自己的人生’——我选择,我喜欢。无论将来怎样,都无需埋怨谁。”

多么振聋发聩。但,是亦步亦趋,还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其实每人潜意识里都有个利益衡量,即,最终是吃亏还是得便宜?如果暂时隐忍,将来可得到更大的利益,隐忍一下又何妨?若一时听从内心的召唤,惹来以后无穷无尽的是非,岂非得不偿失?

两人各奔东西。艾迪特回去按自己的想法经营公司,大获成功。吉特却处处碰壁。她以为堂妹会跟艾迪特私奔,堂妹认为她脑子有问题。她去找男友私定终身,男友囿于社会的、宗教的压力拒绝了她,甚至对追踪而来的艾迪特说:“我从没说过要和她(吉特)结婚。我没让她跑出来。她是个疯子,很幼稚,她认为所有事都会 按她想要的那样发生。”

这时候,该艾迪特劝慰吉特了。他让她打电话痛骂那个负心汉,想怎么骂就怎么骂,方式低幼,但骂爽了心里就痛快了。最后的结果是吉特毅然拒绝幡然醒悟的男友,选择和艾迪特结婚。

问题是,一个人,到底是否应该听从内心召唤?电影看似给出了答案,其实没有。因为它太过圆满,而真实生活不一定如此。想想,如果最后不是富二代与美女结合,会怎么样?

看来还得相机而动,听从最世俗的利益选择,而不是真正的有样学样,藐视羁绊——这血淋淋的现实,多么可悲。

好在,电影的主题曲还能给我们些许安慰,那首歌里唱到:“当我们开始行走,路也开始移动,这些路好像比终点更有趣。来吧,让我们迷失,让我们迷失在某地。来吧,让我们一直走下去,去哪儿,不清楚……”

三、励志可以,但不能胡说

励志肯定没有什么错,因为人就是需要鼓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痛恨许多的励志书籍,甚至觉得很多时候,成功学大师=江湖骗子。 并且某种意义上,他们比江湖骗子还可恶,因为骗子最终只不过是骗走你一样东西,如果你聪明的话可能不会被骗,或者就算被骗了,也可以想办法弥补损失。但 是,某些成功学大师并不一样,他拿了你的钱,获取你的信任,而后把你变成更傻的傻子。当然,你聪明的话,你只能被气笑到无奈。

比如这个流传颇广的故事:

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

牧师无可奈何,便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

牧师以为这样会使约翰花费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这样自己就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了。

但是,没过10分钟,儿子就敲开了他的房门,手中拿着那份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牧师对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

“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然后,那些讲完这个故事的人会意味深长地说:

这故事启示我们: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改变你的生活,首先就应改变你自己。如果你的心理态度是积极的,你的生活也会是快乐的;如果你心理态度是消极的,那么,生活也会是忧伤的。

可实际上,这完全是逻辑混乱的解释。就算是结论正确,有思考能力的人也应该拒绝那些逻辑混乱的论证过程。这个故事能符合逻辑地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换一个角度,也许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而,牧师的结论,以及转述这个故事的成功学大师们转述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则只不过是 偷换概念而已,连“类比说理”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驴唇不对马嘴”,或者“驴唇对上马嘴”——反正怎么都不对!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获得启发确是不需要逻辑。但是传递知识的时候肯定不应该逻辑混乱。)

要命的是这种逻辑混乱竟然真的可以带来理解上的惊喜。于是,大多数人不由自主地不加分辨地接受。可是,愚蠢地接受正确的结论有什么用呢?这确实是一个意味深 长的故事,也确实可以得出很多有趣有益的结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拜托,能不能先作一个有逻辑能力的人再说呢?

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分析:

答案或许有些出人意料:当 n 是奇数时,第 1 条鱼将会存活下来;当 n 是偶数时,第 2 条鱼将会吃掉第 1 条鱼。为了证明这一点,让我们来考虑一些简单的情况。当 n = 1 时,第 1 条鱼显然活得自由自在;当 n = 2 时,第 2 条鱼将会吃掉第 1 条鱼,因为第 2 条鱼是无敌的,它不用担心自己会被吃掉。当 n = 3 时,第 2 条鱼不能吃第 1 条鱼,否则情况将化为 n = 2 的情形,它将会被第 3 条鱼吃掉。有趣的事情发生在 n = 4 的时候,此时第 2 条鱼可以大胆地吃掉第 1 条鱼,因为根据前面的结论,它知道第 3 条鱼是不会吃它的⋯⋯以此类推,当 n 是奇数时,这 n 条鱼将会和平相处;当 n 是偶数时,第 1 条鱼将会被第 2 条鱼吃掉,情况就化为了 n 为奇数时的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