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之路

1.

我想我会永远记住那一天。那时的我,年轻,天真,怀揣对未来的满怀期待,与初恋的隐隐伤痛,登上了从上海到伦敦的飞机。那十一个小时里,我不能入眠,看着 舱窗外的云海渺然,想:为了心中模糊着对“科学”这一抽象名词的崇拜,离去自己生长的地方千里之外,过着囊中羞涩的日子,是否这就是我想要的?

在伦敦的日子忙碌也充实,偶尔也会收回心问自己:科学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学习科学?我真的想要以科学为职业么?在一个白人男性占主导的职业里,我一个智商情商都不突出的亚裔姑娘,真的可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么?那么多女性都走不完这条路,我可以做到么?

我 想我也会记得那一个晚上,夜色如水。室友在我们的宿舍里开party,人声鼎沸酒气冲天。我躲进自己的房间里给家里打电话。当我告诉妈妈,我想去 另一个学校,读一个基础学科的博士学位,我妈惊讶不已的声音跨越了大洋,在各种嬉闹声与打情骂俏声的背景里显得格外突兀:你要做居里夫人么?

2.

1891年10月,年轻美貌尚为单身的居里夫人——哦,她当时还叫玛丽.斯可洛多夫斯卡(MariaSkłodowska)——离开祖国波兰,来到巴黎索 邦大学求学。在这之前,由于长辈在国家动荡中家财散尽,母亲又因病早逝,玛丽家境已潦倒。她不得不与姐姐商定:先工作两年以供姐姐到巴黎读书,直到姐姐拿 到学位后,再供养她学习。于是玛丽寄人篱下,做了几年家庭教师,才来到巴黎学习物理。

此时玛丽的离愁别绪里,恐怕也带着初恋的隐痛。她曾 经与她家教家庭里的少爷佐洛斯基(Kazimierz Żorawski)相恋。这位英俊聪明,日后也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小开,与玛丽家庭有亲缘关系。但佐洛斯基的家庭并瞧不上玛丽这家穷亲戚,对这段恋情强烈反 对。玛丽因此失去了许多。

直到最后收到 佐拉斯基的分手信,玛丽才收拾着破碎的心离开了祖国。“那段日子非常难挨,是我一生中最难过的时刻。惟一能让我回忆起来还堪告 慰的,是我依然高抬着头,光荣退出。”如今我们应该感谢这段不成功的恋情么?如果玛丽不曾离开波兰,不曾见到她后来的灵魂伴侣——皮埃尔.居里 (Pierre Curie),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也许不会是现在的模样。

皮埃尔与玛丽有许多共同话题,他们同样热爱长途旅行,骑脚踏车,还有他们的工作——科学。当皮埃尔进入玛丽的生活时,她也许还带着旧日恋情的阴影,痴心想带着索邦大学的数学与物理学位学成回国。但在波兰的求职受挫,她也意识到自己已离不开皮埃尔。

一年后皮埃尔与玛丽成婚,两年后第一个女儿诞生。这对亲密的工作与生活伴侣再也离不开彼此。

3.

位于巴黎五区的居里夫人博物馆,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多年前玛丽工作的实验室的模样。在瓶瓶罐罐的化学试剂旁,挂着一件有白色圆点相缀的深蓝色连衣长裙,俏丽却不失庄重。这便是玛丽当年实验服的模样。

在 玛丽工作的年代,科学界里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为铀射线。玛丽决心以此作为其博士工作的题目。她使用丈夫皮埃尔所发明的静电测量仪,发现铀可以使其 周围的空气带电,并由此得出铀化合物的放射性仅取决于其铀的含量。这个发现是玛丽的重要科学成就之一,它表示放射性并不来自分子间的反应,而来自原子本 身。

然而,玛丽的静电仪又测得,混合物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是纯铀的四倍。由于玛丽坚信自己之前的推断,她认为,沥青铀矿里肯定还有其他反射性 更强的物质。 玛丽追随自己的想法找到了钍。皮埃尔也相当支持玛丽的想法,他甚至暂停了自己的晶体工作,帮助玛丽一起分离铀矿。他们又一同找到了钋——玛丽以她的祖国波 兰为此元素命了名。

在科学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相当激动人心,却也伴随着许多失败。1898年,由于估量不足,玛丽与皮埃尔找到了镭,但数量实在少得可怜。随后的几年里,他们进行了大量枯燥与辛苦的工作,终于在1902年,他们从一吨沥青铀矿里分离出了0.1克氯化镭。

1903年,玛丽获得了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她与丈夫连同导师,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玛丽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1904年,玛丽产下了第二个女儿。

两年后的一个暴雨天里,皮埃尔车祸去世。玛丽痛苦不堪,甚至可能得了抑郁症。“我将从此无药可救,终世不幸孤单。”索邦大学物理系决定将原皮埃尔的主席职位,并同实验室的主管传予玛丽,使玛丽从工作中寻求慰籍,逐步从生活的巨大阴影里走出。

1910年,玛丽独立分离出纯镭金属,并获得19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除泡利以外,唯一收获诺贝尔奖两个领域奖项的科学家。更难得的是,她放弃了镭分离技术的专利,将这项得来不易的结果贡献给全世界。

4.

玛丽也许不会想到,百年后她已成了“女科学家“的代名词。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女科学家”,连同“女博士”,已沦为贬义词。

“世 界上有三种人,一为男人,二为女人,三为女博士。”“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是东方不败。”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男人不要女博士,导师苛刻女博士,用人单位拒签女博士。”……诸如此类的言论不绝于耳,女博士被打入冷宫,大众避之不及。

追究起社会根源,各种见解不绝于耳:“男高女低”的传统观点,年龄和脸蛋更吸引男人,易被导师潜规则,读书将生育年龄错过,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社会的反智思想……但这个现象短期里似乎没有改变的可能性。

在科学职业相对成熟的西方世界里,“性别歧视”一词是大忌。许多组织与机构为鼓励女性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少政策与经济上的帮助。相比于居里夫人的时代,公开的显性歧视已经相当少见。但即便如此,较之男性工作伙伴,女性在科学路途也走得相对艰难。

在 美国一些“硬科学”领域(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有一个“泄漏的管道”(leaky pipeline)的说法:在从本科,博士,博士后,讲师到教授,以至顶尖科学家的科学职业“管道”中,越来越多的女性从“管道”中泄漏出去,离开了科学 领域。宾夕法尼亚大学生化教授,美国女性科学家协会(WISE)主席Phoeby Leboy在09年发表的文章里说,在大多数领域里,学习科学的女性数量已并不逊于男性,但在学术圈的高级职位中,女性只占30%。

在西方 世界里,婚姻也许不是牵绊女性追求科学的重大羁绊,但生育却是一大壁垒。由于科学家们的大部分重要科学工作的完成时间与职业的上升期,都在其 25-35岁之间,这恰是大多数女性的生育年龄。200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发展中心(Centre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统计数据表示,有小孩的已婚女性得到终身教职的机率,比已婚有孩的男性低35%,也比无小孩的单身女性低33%。在博士后期间拥有小 孩的女性,重新思考职业目标的概率,是男性或无孩女性的2倍。只有13%的研究生和23%的博士后表示,研究机构给予了他们6周的带薪产假。

甚 至还有少数明显的性别歧视。在我的大学里,一位生物学教授曾私下里发表过评论:因为大多数女性博士生日后会离开科学嫁人生子,培养她们是一种资源 浪费,不如多培养一些男博士生,为未来科学界储备人才。2005年,哈佛大学校长桑默斯(LawrenceSummers)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女性在科 学领域的人数劣势,来自于女性先天能力不足。这句话顿时掀起轩然大波。桑默斯日后的辞职与此不无干系。

5.

如果你被现实的数据所吓倒了,在居里夫人的人生里,她又怎么去面对比如今严重许多的赤裸裸的性别歧视?

早 在年轻的玛丽刚取得索邦大学的学位时,她曾申请回波兰克拉科夫大学(Kraków University)从事科研工作,但迅速被拒绝。有传记称这是因为当时的波兰大学对女性科学家有歧视。即使在她已经获得两次诺贝尔奖之后的1911 年,法国科学院依然由于对女性的偏见,没有将居里夫人选为科学院院士。直到半个世纪之后,居里夫人的学生佩里(Marguerite Perey)才成为法国第一位女性科学院院士。

居里夫人人生里最大的争议,也许来自于与郎之万(PaulLangevin)的不伦恋情。郎 之万是皮埃尔生前的学生,也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传说 他与妻子感情冷淡,却深深迷上了依然美丽动人的玛丽。各种报纸将这段绯闻炒得沸沸扬扬,出于排外情绪,也因着“女性科学家小三”这种争议十足的噱头,原本 浪漫多情的法兰西民众容不得玛丽,将她描述为“波兰荡妇”。这段恋情不了了之。多年后,居里夫人的孙女嫁给了郎之万的孙子。

当绯闻逐渐被 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如今留给世人可见的,是居里夫人凭其独立坚强的个性,无畏挫折地继续工作。她卓越的科学成就终究获世界瞩目,其无 私贡献的工作成果造福了许多人。她的技术用于治疗一战时受伤的士兵。甚至各种号称永葆青春,延年益寿的超能量“镭”产品,如今日的“纳米产品”一样,充斥 着大街小巷。在居里夫人的实验室里,她的女儿与女婿又因发现人工放射而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奖。之后,许多科学家来到这里工作,尝试将居里夫人分离的镭 用以治疗皮肤癌与其他病症,也取得了许多成效。直至如今,居里研究所(InstitutCurie)依然是重要的癌症研究机构。

在波兰的华沙理工大学里,树起了玛丽的雕塑。已是著名数学教授的初恋情人佐洛斯基,曾无数次在这雕塑前静坐默念。多年后,华沙又建起了纪念玛丽的研究所与博物馆,以缅怀国家优秀的女儿。

1995年,玛丽与皮埃尔的遗体被送入象征法国最高荣誉的巴黎先贤祠。那位来自海外的穷困姑娘,成为了国家先贤祠中的唯一女性。她的品格被广为传颂。爱因斯坦曾说:居里夫人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名誉所毁的人。

6.

在居里夫人博物馆里,我翻着各种照片,看着年少如花的玛丽成长为两鬓斑白的居里夫人。不变的,是她永远坚定毅然的眼神。每每与她对视时,我觉得心底有种力量冉冉升起。

我 想起美国女物理学家耶洛(RosalynYalow)在197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后的演讲:“我们不可能期待在短期的未来里,所有有所追求的 女性都将获得平等的机会。但如果女性已开始向这个目标努力,我们就必须相信自己,否则别人就不会相信我们。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渴望,与获得成功的能力、勇气 与决心结合起来。我们必须肩负起责任感,致力使那些后来的女性的道路能够好走一些。如果我们开始解决许多困扰我们的问题,这个世界就不会承受人类一半智力 的损失。”

“如果我们相信人类将继续在地球上生存并繁衍,我们就必须相信下一代终将比上一代更加智慧。下一代们,我们将所有的知识感悟都传递给你。你们的责任是利用这些知识,增添更多的成就,并将此传递给你们的子女。”

谨以此,与所有女性博士生,女性科学工作者,还有千万正在自己的道路上勇敢行进的女性,共勉。

下面是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 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 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 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公平,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 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最后是《居里夫人致女儿的信》

亲爱的孩子:

一个人不仅要自信,更重要的是要自立。

成功者认为,只有丢开拐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成功之门的钥匙,自立也是力量的源泉。

每个正常人都能够过一种独立和自立的生活,但很少有人真正能够完全自立,因为依靠别人、跟从别人、追随别人,让别人去思考、去计划、去工作要省事得多。

所以人们经常持有的一个最大谬见,就是以为他们永远会从别人不断的帮助中获益。

自立,是每一个志存高远者必备的品质,而模仿和依靠他人只会导致懦弱。力量是自发的,不依赖他人。坐在健身房里让别人替我们练习,我们是无法增强自己肌 肉的力量的,没有什么比依靠他人的习惯更能破坏独立自主能力的了。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将永远坚强不起来,也不会有独创力。要么独立自主,要么埋葬雄心壮 志,一辈子做个仰人鼻息的人。

自立绝不只是单纯给自己创造一个优越的环境,以为可以不必艰苦奋斗,就能成功。这种做法只会给你们带来灾难。那 个优越的开端很可能会是一个倒退。年轻人需要的是能够获得所有的原动力。他们天生就是学习者、模仿者、效法者,他们很容易变成仿制品。当你不提供拐杖时, 他们就无法独立行走了。只要你同意,他们会一直依靠你。

锻炼意志和力量,需要的是自助自立精神,而非靠来自他人的影响力,也不能依赖他人。

爱迪生说:“坐在舒适的软垫子上的人容易睡去。”

依靠他人,觉得总是会有人为我们做任何事所以不必努力奋斗,这种想法对自助自立和艰苦奋斗精神是致命的障碍!

一个身强力壮背阔腰圆,重达近一百五十磅的年轻人竟然两手插在口袋里等着帮助,这无疑是世上最令人恶心的一幕。

你有没有想过,你认识的人中有多少只是在等待?其中很多人不知道等的是什么,但他们在等某些东西。他们隐约觉得,会有什么东西降临,会有些好运气,或是 会有什么机会发生,或是会有某个人帮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没受过教育、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资金的情况下为自己获得一个开端,或是继续前进。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从没见过某个习惯等着帮助、等着别人拉扯一把、等着别人的钱财或是等着运气降临的人能够成就大事。

只有抛弃每一根拐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自立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自立也是力量的源泉。

孩子,一旦你不再需要别人的援助,自强自立起来,你就踏上了成功之路。一旦你抛弃所有外来的帮助,你就会发挥出过去从未意识到的力量。

世上没有比自尊更有价值的东西了,如果你谋划不断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你就难保有自尊;如果你决定依靠自己,独立自主,你就会变得日益坚强。

要相信你到这个世界上来是有目的的。是为了造就自己,是为了帮助别人,是扮演一个别人替代不了的角色,因为每个人在这场盛大的人生戏剧中扮演着自己的角 色。如果你不扮演这个角色,这出戏就有缺陷了。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要在世上完成一件事、扮演一个角色、必须自立时,你才能有所作为。生活也因此具有了崭新 的意义。你说是这样吗?我的女儿。

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