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帐日记:从小偷到心理学

1

以前我在南大上班的时候,经常到旁边地大负一楼食堂吃饭。

那食堂有个奇特的现象,进门后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打菜窗口,两边的菜品基本一致,但是排队打菜的人数却差了老远。经常一边排队都排到了最后面的大门,直到后面停车场,而另一边却只有洋洋洒洒十几人。

然后经常会听到有同事笑话说,好奇怪啊,那边的生意怎么那么差。

我愣一下,真的是这样么。

如果两边菜价格一样,打菜速度相同,售卖时长也相等,那最后营收不应该是差不多的么?

那是哪里不对劲,让大家看到人少,就认为生意差。其实人一直会从多的那边不断流失到少的这边,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还是说我错了?

其实就是大脑快思考现象,根据直观现象得出结论。人都是很懒的,不想动脑子的时候,就尽量省。《思考,快与慢》这本经典书籍讲得非常透彻。

相比而言,食堂里面负责打米饭的阿姨,快思考地更让我烦恼。

打米饭的时候,很多人会要求多加半碗饭,就会跟阿姨说『加点米饭』之类的。

而我饭量小,一碗基本吃不完,所以一般情况我都会让阿姨去掉一半,只留半碗米饭就够了。

但是每当我对阿姨说『少打点』,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再给我加上一大勺,搞得我哭笑不得。

如果99%的人开口说话都是想要多打米饭,剩下1%你开口说的什么,她根本不会去想,默认加米饭就好了。

这个我还验证了一番。有一次,我没有按套路出牌。

『饭没熟啊』,我说。

啪,一大勺饭加上了。

2

我基本上可以说,是个路痴,或者叫方向感差,这点大家都是知道的。

路痴到什么程度呢,举两个例子。

有次在福田莲花山那边,在马路一边想过到另一边坐公车回南山。没有斑马线,也没看到天桥,只能走地铁下面穿过去。

于是我下地铁,在里面绕了一圈,出地铁后,发现还在同一边。不过是从左边进,右边出。

当时就有点气自己,怎么这么没出息,走了很久的路这么累了,想过个马路还搞错方向。

后面耍了小聪明,再次下地铁前,特地打开手机,看了下指南针,按东南西北走,总不会错吧。

然后右边进去,从后面的一个口出来了,离对面马路更远,崩溃。

这时候基本就是恼羞成怒,但我还是保持住了理智。

发生过一次的事情,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第二次。但是发生过两次的事情,必然会发生第三次。打死我也不走地铁了。

最后在路边打了个的,打到马路对面下车。下车前看得出师傅有点困惑,看着我欲言又止的。

另外一件事,也是最近才发现的。

蛇口花园城那边有个运动超市迪卡侬。只要去过那边,就能看到,因为在马路边上,很大几个字『迪卡侬』。

之前我在花园城二楼逛的时候,发现二楼另一边到头也有一个商场,也叫迪卡侬。当时心里还念叨,迪卡侬真是傻逼啊,为啥在这么短距离开两家店呢。

然后前几天我在二楼迪卡侬买了东西,问服务员说是在一楼买单。

好的,我下去买完单,出门回头一看,当时就傻逼了。

原来一楼出来就是我之前在马路边看到的迪卡侬,与我认为楼上不同的店,其实是一家店,只是上下楼而已。

原来我错了这么久。

上大学的时候,同学经常就会开玩笑说,你这方向感,还学什么测绘哦。

一语成畿,工作一年后,我就转行。

3

有时候,我思考问题会想得比较大,擅长从全局去想些东西。think big,或者说,think out of the box.

比如说,地球从诞生到灭亡,我们人类始终都没能走出太阳系,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呢。

或者说,大兴安岭的一棵树,从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再到被风吹倒,都没有人知道。那么这棵树曾经存在过吗?

我上一份工作是做移动互联网的,当时我们迭代版本的速度很快,有时候甚至每周都有新版本发出来。

为什么要这么快,因为我们的口号是要尽快占领市场,获取用户,注册用户数越快,越多越好。

有时候为了赶首发,常常产品有很多问题,也都选择视而不见硬着头皮发新版本让用户更新。

在我看来,这种方法并不是获取用户,而是丢失用户,长远来看的话。

向前展望,倒后推理,来分析一下。

假设2年后,我们注册用户数达到了1000万。但是其中由于产品本身问题,一些本来可以打磨好再上线就能避免的问题,导致用户中间流失了200万。

这流失的200万用户,是不太可能当你的『回头客』的。用户体验完一个app,觉得不好删掉之后,很少会在后面重新安装使用,除非你的app独一无二,没有竞品且为刚需。

在我看来,营销的目的,是将我们的潜在用户,转化为忠实用户。比较好的实现方试,是在合适的时机把产品推到用户面前。

计算推广业绩,不能只看获取了多少用户,更应该计算一下永远失去的潜在用户数有多少。

因为潜在用户在那里,你不动他,是不会变的,今天没获取到,以后也有机会。而获取一个用户后,再流失掉,就真的失去,找不回来。

这跟叔本华有关痛苦的哲学观点类似,他认为,所有快感乐趣都带有否定的性质,而痛苦却具有肯定的特性,所以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比如说你在一周内前6天过得都非常快乐,但是最后一天却生病了,或是跟朋友大吵了一架,那么事后回忆起来,你这一周都过得很烂。因为最后一天的痛苦,所带的肯定性质,会让你前面6天的快乐时光白搭。

话说回来,app获取用户是具有否定的特性,流失用户则是具有肯定性质,如果理智的话,就应该去避免肯定性质的东西——流失用户。

还记得高中,冬天的时候有一次周末洗衣服,冬天的水非常冷,所以我学其它人一样,把衣服装盆里,放在水龙头下面,把水量扭到最大,用水使劲冲洗衣服。

这场景被当时的室长看到了,于是对我展开了批评,论点就是我在浪费水资源。

我耍了点小聪明来反驳他。我说,这个水从盆里面流过,本质没有变化,水本身没有被污染什么的,也还能被再利用,所以我并没有浪费水。

我浪费的,是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动力,也就是说,我没浪费水,我浪费的,是电。对方哑口无言。

我还为自己的小聪明颇感自豪,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就是个混球。

4

以前看完《三体》后,里面有一个概念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很受启发,那就是猜疑链。

猜疑链这东西不仅是在小说里面,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的地方。

比如说,你现在向你的老板提出了离职,那么,从此你跟公司之间的猜疑链就形成了,无法打破。最后的结局就是,无论公司留不留你,你注定在这呆不长了。

因为人心是不透明的,正是这一点使地球人打败了三体人。

你的辞职想法透露后,就算暂时被挽留,上司的心里也清楚,说不准什么时候你又要走了。所以,他不太可能将非常重要、核心的任务托付于你,并且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下,开始准备接替你的人选。

而你留下来继续工作后,也失去了发挥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自己也会觉得不值,反而坚定了离开的决心。

本来你留下后,是打算好好干的。但是因为老板觉得你会离开,做出了一些措施,最终导致你真的离开了。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自证预言』的例子。

自证预言其实很好理解,举个好玩的例子:上海一男子因造谣称自己因造谣而被拘留15日,而被拘留15日。

我第一次离职,是在广州,离职后就去了深圳。当时我们研发中心的经理是个女的,刚休完产假回来上班,听说我想走了,就立马找我谈话。

我们从早上9点一直聊到了中午,感觉她真是诚心想把我留下,奈何论讲道理谈逻辑,她说不过我。于是到了中午十二点多,她说算了,不行了,没法跟你讲了,因为我得回家给孩子喂奶。

我当时跟她讲了一个道理。我说我们员工,其实就像是一头被蒙着眼睛推磨干活的驴,前面挂着个胡萝卜。如果我干得开心,不会想着把眼睛上面的黑布摘掉,况且你时不时把前面的胡萝卜换得更诱人一点,基本上我是不会有什么想法。人都是有惰性的,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想着去换环境。

然而,时不时工作上会有一些不爽,不开心的事情发生,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我把眼睛上面的布拿掉,想看一看。然后我必然会发现,外面还有很大的一个世界啊。不仅有更大的胡萝卜,有更省力的磨盘,还有一些看起来跟我一样,更有趣的驴。

所以最关键的点,就在于想把黑布拿掉那个想法冒出的一瞬间。其实绝大部分人离职,都是很多综合因素加起来的,导致最后其实自己也讲不太清楚为什么会离开。

我毕业五年,现在是第四家公司。每一次新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新的领域,或是行业,对我来说,锻炼很多,我觉得挺好。

我有点强迫症,或是简洁癖,非常喜欢对称有规律的东西。

回想我之前呆过的三家公司,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每家公司,我都经历过一次搬办公室的经历。每次搬完新办公室,之后一段时间,我就离职了。

我不是一个宿命论者,有时候我会反驳那些号称相信宿命论的人:那你过马路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左右看。

但是,现在我有点怕了。我们公司刚刚搬了办公室。

应该只是巧合。

5

我刚毕业到广州工作的时候,公司给我们安排了宿舍。宿舍也是公司从城中村的业主整租了一栋下来的,附近的治安非常差,小偷非常猖獗。

没过多久,住我隔壁的小伙子笔记本电脑就被偷了。而我电脑因为是从学校搬过来的台式机,可能小偷觉得麻烦,没动。

后来我搬出了宿舍,跟同事一起在外面租房住。每天挤公交上班,被千叮万嘱要小心,公交车上的小偷最多。

确实也是,我很快就发现了。每次我一上车,就感觉车上的人眼睛齐刷刷的朝我看,不怀好意地打量我。我当时就想,卧槽还真是啊,感觉满车都是小偷样的。所以我特别小心,从来都没有出过事。

后来,慢慢的,我发现我错了。我上车的时候,大家看我,并不是他们是小偷,其实他们都以为我是小偷……

我来到深圳后,在福田上班,感觉特好,很安全,早上坐公交经常在上面补觉。后来一天早上,钱包就不见了,我到中午吃饭需要用钱时才发现。

那次损失非常惨,钱包几百块就不说了,里面身份证、银行卡、门禁卡和一千多现金,全没了。特别是身份证丢了,特麻烦,我还得跑到广州去补办身份证。

去广州办身份证那天,我记得非常明显,12年9月18号,那天抗日游行活动非常夸张,广州、深圳很多地方交通基本瘫痪。回深圳路上,亲眼目睹了很多聚众打砸,和武警暴力冲突的事件。

第一次在国内遇见这种事情,我有点被震撼到。后来我就一直比较好奇,这些群体事件的当事人,心里都是怎么想的。于是买了两本研究群众心理学的书,《乌合之众》和《狂热份子》,从此走上了业余心理学爱好者之路。

世界的本质就是混沌和无序的,谁也不会想到,我喜欢上心理学,跟小偷有因果关系。

此刻我正在零下十几度的北疆出差,前两天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事情,在酒店房间里面我突然莫名奇妙倒地昏迷了几秒钟,自己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也是有点心有余悸。

事后乱七八糟想了一通,就像上面提到的,怎么证明森林的一棵树存在过一样,觉得人存在的意义,或是证据,还是在于自己对别人,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还有你留下了什么东西。

我是一个偏内向的人,跟不太熟的人都不怎么讲话,很多自己的想法,如果别人不主动问起,也不愿意去讲太多。所以才想起用文字来记录一些东西,于是才有了这篇流水账式的博文,算是起了个头。

2016马上就过去,这是16年最后,也是唯一一篇日志。

比较好奇,这篇文章都有谁能看到,或者说能不能对别人产生一些有趣的因果,未来某一天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