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一位朋友的口头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他被朋友们称为“难不倒”。
他住在一套比较老旧的房子里,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厨房下水管老是被堵塞,每次疏通都花费了很大力气,但过不了几天又被堵住了。
他要动动脑子了。他像研究精密仪器一样认真观察起这个洗碗池来,结果发现堵塞下水管的罪魁祸首就是洗碗、洗菜的残渣碎片。找到了病灶,他就找来一个废弃的塑料菜篮,裁剪成适当大小,放在洗碗池出水管的下方,截住洗碗洗菜的残渣碎片,从此,下水管再也没有被堵塞过。
这就是方法,也就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看似简单动作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就是思维方式:找到病灶,然后对症下药。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譬如改装下水管、改造洗碗池,等等,但他用最省力也最省钱的方案解决了难题,这就是能力在发挥作用。
类似灵机一动的例子,在这位朋友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案例简直就是奇特的创意。在他看来,知识都是死的,灵活地运用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他藐视权威,重视“灵机一动”,这让他显得处处与众不同。
用成本最低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就是能力。从职业角度来看,这就是职业素质。
另外一位朋友中学没有上完就辍学了,迫于生计,托人进了一家造船厂,拜师学习船体设计。船体是很复杂的曲线多面体,设计需要懂得三维空间,但他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不懂得三维空间,因此第一关就卡壳了。
他也是一个从小就喜欢动脑筋的人,也相信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不懂没有关系,动动脑子兴许就有办法。他到造船车间去观察,观察得久了,他慢慢发现船体的形状很像萝卜!既然像个萝卜,那就有办法了,他到菜市场买了几个大白萝卜回来,从横向、纵向、平面三个方向把萝卜切开,于是他就看到了船体真实的三维空间!
他用这个土办法解决了三维空间认识的难题,也许在其他精通数学的人看来,他这个土办法的确很笨,但我认为他是最聪明的人,因为他懂得用最简单的办法去解决难题。
他后来成了造船业的富豪。他能成为富豪,完全就得益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信条,相信这个信条的人,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他觉得自己应当成为一个富豪时,他就会认真琢磨成为富豪的最有效最省力的途径。
还有一位朋友,也是一个喜欢动脑子的人,我每次想起他都会很感动。
他每次解决生活中的小难题都要把他的孩子叫到身边,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症结在哪里,然后他就让孩子看着他怎样去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掉这个难题。每次做完后他都要拍拍孩子的脑袋:“孩子,记住,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方法永远比知识重要。”
孩子遇到什么难题向他求援,他不会轻易提供帮助,而是对孩子说,你是最聪明的孩子,自己想办法。孩子努力了半天还是没能解决,很泄气,他就鼓励孩子:任何事情都有办法解决,一定是你的方法不对,继续努力吧。
在他的鼓励下,孩子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就高高兴兴地对孩子说:“你看看,没有问题能难倒你!”
通过这种方式,他让孩子从小就具备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还真没有干不了的事情。
如果中国的家长能有一半像他这样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习惯遇到问题就动脑子,我坚信中国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周围的很多朋友老是抱怨老婆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懂得与家人和睦相处。做饭、洗衣服、与人和睦相处,这应当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这些朋友的妻子却不会,这就不是小问题了。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怎么去做复杂的事情?
这些朋友的妻子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博士、教授,但她们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与人相处,朋友们无可奈何地说:“她们在生活上简直就是白痴!”
你也许会说,我是博士,我有很多很多专业知识,不屑洗衣做饭这样简单的事情。其实,要把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做好并不容易,如果真那么简单,厨师就不用考级了。处理看上去很简单的事务,同样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需要动脑子、动手的良好习惯,否则是无法做好的。
知识的多少与处理具体事务能力的强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位朋友开了家大公司,由于公司实施了一些不好的管理制度,导致大多数员工不满,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公司面临危机。
这位朋友从北京请来一位专门做企业管理咨询的博士,他开价10万,要求博士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管理制度。博士工作很卖力,在公司里泡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新的管理制度的设计框架和细节,装订成一本大书,还做成电子文件演示给企业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看。
博士设计的管理制度相当周密,从专业角度讲可以说无懈可击。当这位博士满头大汗地演示和讲解完他设计的管理制度后,公司老总突然问他:“博士,你在公司待了三个月时间,有多少时间与一线员工在一起?”
博士愣了一下,然后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跟一线员工接触过,也没有必要跟他们接触,我设计的这个制度是严格按照标准的流程来完成的,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在操作,有问题吗?”
这个耗费了10万元的“标准”制度被束之高阁,从来也没有被使用过。公司老总对我说:“这个博士连一线员工都没接触过,居然就设计出一套管理制度来,真是匪夷所思,这种制度我敢使用吗?”
这个公司出现的状况其实就是一线员工的不满造成的,要制订新的管理制度,必须调查一线员工究竟对什么不满,然后根据一线员工的要求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寻找有效的、低成本的解决方法。这位博士每天待在公司的办公室里,运用他的那些来源于书本上的专业知识,精心炮制出了一大堆“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有谁敢用?
这位博士的问题在于,他有很多专业知识,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层面上他是一个富翁,在处理具体问题上他却是一个低能儿。
类似的“白痴”博士在中国绝对不是个别人,在很多大学里,教授都是“文抄公”、搬运知识的苦力,他们的所谓学术研究,就是从书本到书本,哪里会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研究,哪里会去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办法!
教授们如此,教授们“指导”出来的学生,难道不会如此?“白痴”博士、“白痴”硕士就像孵化出来的小鸡一样,打着知识的饱嗝从各个大学里摇摇摆摆地走出来,到各个单位享福去了。
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人,一定具备两种与众不同的素质:总是有改进现有事物的冲动,总是相信有办法能实现这种改进。
多年以前,我到街上配钥匙,惊奇地发现延续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手工配钥匙已经被机器取代,功效大大提高,精度也大大提高。我利用师傅配钥匙的机会认真观察配钥匙的机器,发现它的原理非常简单,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改进,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没有人去做,也没有人去想。手工配钥匙很好啊,为啥要改进它呢?
有人对手工配钥匙感到不满,他认为可以有更快更好的方式配钥匙,节省客户的时间,师傅也能挣更多的钱。他不但不满,还坚信有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想啊想啊想,终于就发明了机器配钥匙。
很多人都知道圆珠笔的故事。据说,日本的圆珠笔芯里装的干油墨,足够书写2万个字。但是,书写的字数多了以后,钢珠与钢圆管之间的空隙会渐渐变大,油墨就会从缝隙中漏出来,常常会玷污衣物,让人十分不愉快。
为了解决漏油的问题,很多专家投入了研究,他们认为是制造圆珠笔的材料不够好,或者是油墨有问题,因此拼命想办法试图从材料的专业角度解决这一难题。但各种方法都使用了,甚至动用了当时的尖端科技成果,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日本有一个小企业家,他不懂什么高科技,但他喜欢动脑子。他买来很多支圆珠笔如痴如醉地观察,有一天他突然灵机一动:既然书写到2万个字才开始漏油,如果少装一些干油墨,让笔芯里的油墨只能书写1万多个字就用完,漏油的问题不就解决了?
他就开始动手试验,把油墨装到只能写1万多个字的高度,就不再灌装油墨。经反复试验,圆珠笔果真不再漏油。于是他申请专利,专门生产一种短支的圆珠笔芯和圆珠笔,投放到市场顿时就受到热烈欢迎,这位喜欢灵机一动的小企业家很快就成了大富豪。
这个没有专业知识的人,用最原始最简单最省力的方法解决了一个貌似无法解决的难题。方法,的确比知识更重要。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一家大型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由于流水线设计得不合理,在流水线上包装时总是有一些空包装盒成漏网之鱼,混入成品箱里。老板很恼火,请几个专家来改进流水线,耗费了几百万元才把问题解决了。
附近的一家小企业也是生产这种产品的,同样遇到了这个难题:空包装混入成品箱里。企业很小,老板没钱请专家改进流水线,就问打工的农民工们“这个问题咋搞”,农民工们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他们让老板花几十元钱买来一个电风扇,对着流水线不停地吹,那些没有装进产品的空盒子经过电风扇的时候,就立即被吹出去了!
专家用成本高昂的既有知识解决了问题,农民工用低廉的应变能力同样解决了问题,这真是一个伟大的令人惊叹的故事!
那些动不动就会灵机一动的人,一定是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务的良好习惯。从小就缺失了这种教育、这种训练的人,是不可能拥有强大的处理事务的能力的,这样的人,不管拥有多少知识,拥有什么样的学位,他都是一个低能儿。
一个不会洗衣做饭的人,她一定从小就没有受到独立处理事务能力的训练。洗衣做饭是一个人一生无可回避的日常劳动,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要求去做,而且要做得很好,她就是在接受严格的独立处理事务能力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会让她终生受益,惠及她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把衣服洗干净,要把饭菜做好,就得动脑筋,就得亲自去做,动脑筋培养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亲自做则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这怎么会是小事情呢?
接受这种训练,就会渐渐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就会逐渐养成不依赖他人的良好习惯。当一次又一次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一次又一次做出香喷喷的饭菜时,你收获的不仅仅是喜悦和成就感,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自信!哦,原来我有能力把这种事情做好。自信就是通过这些貌似很小的行动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从小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好习惯,从小就习惯于思考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从小就获得了足够的自信,在未来的路上,还有什么问题能够难住你?
当你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听到很多人都在抱怨大学毕业后不好找工作,你就会饶有兴味地去研究,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呢?经过调查研究,你发现并不是没有工作可做,而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才。你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就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市场需要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我就好好地学习一技之长,这样就很容易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了。
拥有良好行为能力的人,永远都是胜者。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现代版鲁滨逊漂流记–《荒岛余生》,这部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汤姆·汉克斯的脚被锋利的礁石割破了,他需要一双鞋。一个同伴的尸体漂浮到海边,他发现同伴的脚上有一双皮靴,可是脱下来一比,却发现这双皮靴太小,根本穿不进去,看来只有扔掉。
求生的强烈欲望逼迫汉克斯开动脑筋,他终于找到一个办法(如果生活在舒适的大都市里,他永远也不会想出这个办法),用锋利的石块把皮靴的前端切掉,露出一个大口子,足够他的脚趾头伸出去,这样,他终于把自己的大脚装进了这双小靴子里。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与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难题作斗争的过程,生活上,工作上。如果从小就养成乐观自信的心态,养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你就永远是胜者,哪怕真的处在绝境里,也能顽强地走出来。
每个做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安顺利地度过一生,但有几个父母能想到、做到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独立处事的行为能力的训练呢?
我曾经看过一档电视节目,湖南卫视主持的对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访谈。李阳说,他在美国的时候,有一次她的太太带着孩子上街,那时候孩子还很小,在街上走着走着就摔倒了。按照中国父母的做法,就会立马心痛万分地把孩子扶起来,李阳的美国太太却没有这样做,她就站在那里,等着孩子自己爬起来。
孩子很委屈,哇啦哇啦又哭又闹,不愿意自己爬起来,但李阳的太太毫不理会,站在一边静静地等着。终于,孩子明白母亲是不会发善心的了,就停止哭闹,自己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摇摇摆摆地继续往前走。
我不知道其他看过这个节目的人会是什么感受,而我,当时差点落泪。这个小小的细节,或许会改变这个孩子的一生,改变这个孩子此后的行为能力和心态:自己遇到的问题必须自己处理,自己有能力处理遇到的问题。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心态和行为能力,他的人生注定处处成功。
郑板桥有几句打油诗,我一直牢记:“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能算好汉。”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心态,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