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超常儿童的结局

三国乱世,群雄割据,在每一个割据势力的背后,都有一批突出的谋臣武将。他们或用兵如神势如破竹,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中不少人亦年少有名,可谓英雄出少年,堪当乱世的早慧儿童。但是超常的智慧和过早的成名,究竟给乱世的他们带来了怎么样的人生?

什么是超常儿童

在我国古代,那些才智出众、少年得志的儿童称为“神童”,认为这种超凡脱俗的才智一定是来自 天神的赏赐。二十世纪初,心理测验运动兴起,美国心理学家L.M.特曼提出以智商(IQ)作为定义“天才”儿童的标准,并首创用智力测验来鉴别和研究天才 儿童。在西方国家,智商130以上者被认为属于超常儿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又描述了八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音乐 —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一般说来,超常儿童均具备下列特点:1)求知欲、好奇心强烈;2)知觉敏锐、观察力强;3) 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保持长久;4)想象力丰富,联想能力强;5)思维敏捷、深刻,有独创性;6)逻辑思维强,善于比较分析各种关系,抓住关键;7)语 言表达能力高,条理清楚;8)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超常儿童的出现,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培养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超常儿童往往具有先天的潜能,有 较好的遗传素质,且结合适当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早期教育,使得自身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那么,谁是三国时期的超常儿童呢?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

1.曹冲称象

曹冲(196—208,字仓舒)是曹操的儿子之一,虽是小妾所生,却自小生性聪慧,五、六岁 时候的智力就和成人相仿,典故《曹冲称象》便是最好的证明。据《三国志》记载,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便问群臣如何加以测量,没人 能想出切实有效的办法,不料曹冲说:“只要把大象牵到船上,刻录船舷齐水面的地方,然后牵出大象,再以石块填船,等到船沉到与刻痕齐平的位置,称石头的总 重即可。”曹操听了,非常高兴,即刻差人称象,果然得知了其准确重量。“曹冲称象”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想来,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那时还没进入中土吧)。

曹冲不仅思维灵活,更是以智慧救护弱小。一次,曹操放在仓库的马鞍被老鼠咬坏,守卫仓库的官 吏以为必死无疑。结果曹冲巧施妙计,将自己的衣服剪得如同被老鼠咬破的样子,然后表现的面有难色。曹操就问之为何,曹冲回答:“世人认为衣服被老鼠咬破是 不吉利的事,现在我的衣服也被咬了,所以发愁。”曹操安慰曹冲说“此乃妄言”。不久曹操听说了马鞍被咬的事,想到曹冲之前的事,就一笑了之,并未追究。

曹冲的惊人天赋和仁爱之心,都深得曹操的喜爱。甚至欲立曹冲为其继承人。可惜曹冲年少去世,曹操伤心至极。当他看到曹丕伤心落泪时便直言:“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后又聘甄氏之亡女与之合葬,谥号邓哀王。

2.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字文举,)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后汉书·本传》称孔融 “幼有异才”。《融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食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 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三字经》更赞誉“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此外《融别传》还记载,时年十岁的孔融想见河南尹李膺,但李膺“不妄接宾客”,李府守门者 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 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竟如此聪慧,是个“异童”。之后孔融为父守丧,好学勤读,博涉阔览,十六岁的孔融因为私藏张俭,与其兄 孔褒一同被捕入狱,二人争死,孔融由此名声大噪。

3.诸葛恪填字

诸葛恪(203—253年,字元逊,)是诸葛瑾的长子,他辩论应机,因而少有才名。诸葛恪的 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增加 两个字。”于是任凭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年少的诸葛恪以自己的智慧化解了父亲的尴尬, 转危为安,足见其才智。

4.杨修思敏

杨修(175-219年,字德祖)是曹操手下的谋臣,而杨氏家族则是东汉名门,声名显赫。” 史书记载,自震(杨震)至彪(杨彪),四世太尉”,当时可以媲美杨家的只有“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杨修年少即有盛名,远近闻知。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 又任丞相府主簿。杨修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又是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因而一度甚得曹操的赏识与器重。杨修在揣磨、预见曹操心理活动方面有着极强的悟性,如 “阔门事件”、“盒酥事件”、“鸡肋事件”等,却也因此获罪而死。

5.曹植聪颖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并称为“三曹”,他因政治失意而郁 郁寡欢,却凭借着出色的文学才华而铭刻史册,其中以《七步诗》和《洛神赋》最为出名。其实曹植的才华很早就已显现,据《三国志》记载,曹植自幼聪颖,才华 横溢,10岁时便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且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每次面对曹操的考问,曹植都能对答如流,因而备受曹操的宠爱,一度认为他在 诸子中“最可定大事”, “欲立之为嗣”。曹操在邺城建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墨客“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列。在众人中,独有曹植一挥而就,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 曹操看后,赞叹不止。而当时,曹植只有19岁,可见其文学造诣之高深。

6.钟会机智

钟会(225-264年,字士季)是曹魏大臣钟繇的儿子,自幼才华横溢,聪明睿智,上至皇 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夏侯霸降蜀后,曾预言钟会将成为吴蜀之大患。钟会自小聪慧,大臣蒋济到钟繇家做客,见到钟会就对钟繇说:“这个孩子不是一般 的人,你看他的眼睛就知道,他一点儿也不怯场,是个胆大如斗的奇才。”一次,钟繇带着钟毓和钟会去见皇帝曹睿,钟毓虽贵为兄长,见到皇帝后却吓得全身是 汗,而钟会却从容镇定。曹睿问:“钟毓啊,你为何如此多汗”钟毓说:“皇上天威,臣战战兢兢,汗如雨下。”皇帝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呢?”钟会学着他 大哥的口气说:“皇上天威,臣战战兢兢,汗不敢出。”逗得曹睿哈哈大笑。后来,钟会果然不负夏侯霸所言,屡出奇谋,突袭灭蜀,被人称作张良再世。他说服司 马师亲征毌丘俭叛乱,献策司马昭阻止曹髦的夺权,又独力支持司马昭伐蜀,因而一度深受司马氏的信任。

三国超常儿童的结局

过人的聪慧一方面可使人早年成功,名扬四海,另一方面却也可使人自负张扬,过早夭折。在上述 六位超常儿童中,除了早逝的曹冲外,其余五位的人生可谓坎坷颇多,有的甚至不得善终。具体地说,孔融英才卓跞,生性耿介,他初入仕途就初露锋芒,纠举贪 官,多次讽刺和反对曹操的举措,最终被曹操借口杀害。

诸葛恪年少器重,备受孙权的喜爱,但当他掌握吴国的大政后,就开始变得刚愎自用,特别在东兴大胜魏军后,诸葛恪变得更加独断专行,草率领军伐魏,却兵败新城,回军后不思过错,反而竭力掩盖过失,最终被孙峻联合吴主孙亮设计杀害。

杨修则过分恃才傲物,不断耍小聪明,肆意猜测曹操的心理,毫无掩饰地加以泄露,才惹怒了曹操,最终被诛杀。钟会也是在灭蜀之后,变得利令智昏,为了打击邓艾等人而打算自立政权,结果导致手下发动兵变,死于兵乱之中。

相对说来,曹植虽然早年失意,境遇却比上述四位好许多。在争夺世子位置失败及曹操去世后,曹 丕对曹植戒心十足,令曹植“怅然绝望”。无奈之下,他更多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用以弥补政治上的失意和落寞。在这当中,曹植不仅创作出许多传世的名著,也对 人间世事有了更超然的感悟,终而升华了思想,净化了心灵。

职场小贴士:警惕职场中的“聪明误”现象

理论上讲,超常儿童在同龄孩子中所占比例约为1%至3%,但目前只有极少数的超常儿童才有机 会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而这些接受特殊教育的超常儿童,也未必将来个个都是精英。有些人恰恰是由于过早地被封为“神童”而变得自以为是,恃才傲物,最后天 才沦落成庸才。那么,如何在职场中避免“聪明误”的现象,请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志向,制定目标

过早的成名、过多的赞誉往往容易让人自我膨胀、高估自己,最终在糖衣炮弹中迷失了自己,反而一无所得。因而需要制定合乎自己能力和发展方向的职场目标来时时鞭策自己,脚踏实地地成就自己的事业。

2. 摆正心态,摆谱有度

自信是对自我的认可和肯定,适当摆谱也能显示自己重要性,但凡事有度,太过显山露水反而会让人觉得徒有虚名,也不利于职场人际的发展。切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要因摆谱过度而吓跑了伯乐。

3. 展示才华,低调做人

工作中积极主动,勇于实践和出谋划策,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雄心。人际关系中,莫论是非,与人为善,积极寻求自己的伙伴,回避职场小人,以和为贵。

4. 抓住机遇,警惕危机

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处事冷静、灵活创新,精心准备自己,才能认准和抓住晋升及获得成功的机会,努力做一个积极的“机会主义者”。同时兼顾职场危机,化危机和压力为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