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
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
不同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可大不一样。这之间的差别既有父母的文化水平差异造成的,也有教育意愿的差异造成的。简单分一分的话,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 优秀父母带来的完美型教育
即便没有专门研究过教育理论,优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都是不错的。首先他有这个意识,知道教育对于下一代成长的重要,而且在准备要孩子之前很多人就已经做 了充分的准备。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的时候他不会选择产生后代,因为他要对他的后代全面负责,而不仅仅是把他生出来就完了。所以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父母选 择“计划怀孕”。(而种上了就生的做法,说实话,与咱们的猴子祖先相比好像也没多大差异)其次他有这个能力,既然自身能够成为优秀的人,必然有着正确的人 生态度和良好的做事方法。既使不能成为教育专家,仅仅把自己的人生总结传授给孩子也相当有效了。如果再多投入一些时间精力钻研一下科学的教育方法,完全有 可能营造出相当完美的教育环境。
2000年左右出的一本书《哈佛女孩刘亦婷》大卖,一下让刘亦婷及其父母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这本书直到今天还在卖并且又出了续集。虽然中间也有过一些批 评说刘能进入哈佛读书她父亲的关系起了很大作用,但刘的家庭呈现给我们的基本可以说是堪称完美的家庭教育了。
刘的父母亲都是优秀的编辑,父亲还专门研究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从孩子出生时起她母亲就立志要把她培养成“神童”,教育类的书籍读了不下几十本。怀孕期的营 养和胎教自不用说,难能可贵的是从孩子出生有意识的那一刻起母亲就制定了详细的早教课程,每天按时进行,每一分每一秒都处在学习状态。你要说那不把孩子累 死了?大人也撑不住啊。人家当然有休息的时候了,只是休息玩耍的时候母亲借机让她学习另外一些知识,比如大自然啊,比如和小朋友的关系啊,这些事情在玩的 过程中就学会了。而且最让我感慨的是刘的母亲即使到了自己忙得带不了孩子的时候,交给孩子的姥姥带也有详细的进度日程表,并且在姥姥上岗之前竟然还对姥姥 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这种用心的程度恐怕在全中国也是凤毛麟角啊。所以等孩子到了法定入学年龄时用智商量表一测已经远远高于同龄儿童了。如果像今天这样 有非公立小学的话恐怕她提前2到3年入学都是有可能的。后来的教育刘的父亲规划得更好,为她选学校,选兴趣班,设计小课程为她修正性格缺陷。即使刘上了寄 宿学校也要保证每周至少一次和父母谈心。父母把工作之余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怒,以成年人的经验指导她处理各类难题。直至父亲帮她 设计面试演讲的内容从而促成推荐人介绍她进入哈佛。这样的家庭可以说是培养天才的摇篮,即使孩子本身并没有神童的胚子,但经过如此的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才也是毫无问题的。
虽然很多父母达不到如此程度,但他们为孩子提供的教育环境也是非常良好的。我的一个同学离开家以后老爸依然对他遥控指导,听他描述他所在的学校和单位状 况,然后帮他分析环境形势和利害关系,共同制定策略帮助他一路过关斩将。像学生时期参加学生会竞选,有一个对手和他实力相当而且似乎还稍胜一筹。如果不出 意外的话,最终的竞争应该就在他们两人中展开。怎么样才能稳操胜券呢?老爸给他支了一招:竞选当天找了一个熟人在校门口叫那个对手,等那对手到了直接将他 叫到早已准备好的车上,一溜烟把人拉走了。等对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跑到学校时竞选大会早已结束,他因为缺席而被评委会认定自动退出,彻底无缘主席之位。于 是,我们的主人公胜出了。这里咱们别讨论道德问题,就说关键时刻老爸出招帮他摆平了事情,这一点就是一般父母所做不到的。
工作时期也是一样。刚毕业时他对于单位的各种状况还不能很到位地分析,对于领导暧昧的表态更是拿捏不准,即使在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但也毕竟单纯得多。于是 一天和老爸通一次电话就成了家常便饭。也正是在这样精心的指导下他很快了解了领导的心理状态并全力迎合,然后理所当然地成了领导的嫡系。用那句行话说叫 “成了领导肚子里的一条虫”。于是当他的直接上级调离后他就迅速补了缺,成为他们单位那个级别最年轻的人物。呵呵,有父若此,夫复何求?
所以在这样的家教中,除非孩子自己对进步太没有兴趣,否则状况都不会太差的。
2. 普通父母带来的智慧型教育
有的父母自己没有过人的才学和能力,但他们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都在哪里。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同时,有些聪明的父母知道应该在自 己擅长和有把握的领域教导孩子,而自己欠缺的地方和不那么游刃有余的事项则不要随意给出指导,因为这类指导很有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更有一 些认识深刻的父母甚至从做人做事的整体思路上就能自我检省,宁可不指导也不会误导孩子。
我叔叔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当中的聪明人。他首先有个大方向,抓好儿子功课的同时着重抓外语。这个大方向肯定没有错,所以他尽心尽力督促孩子学习。功课和外 语虽然他自己不会,但是监督和创造条件还是不难的。为了让儿子练口语,每周末他都领儿子去英语角或寻找老外,不说够一定的时间不能回家。儿子练的同时当父 亲的就在不远处站着,几个小时毫无倦意,生怕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而放松训练。就这样每周末坚持,一下来就是好几年,所以儿子中学阶段就把托福过了,上了大 学头一年就得了北京市英语演讲比赛的冠军。同样在性格培养上他也很成功,我叔叔自己是个乐观幽默的人,他也深知这种性格的好处,于是培养儿子也具有这样的 特质,因此儿子到了哪里都是个开心果,很受大家欢迎。相反,他知道自己没上过大学,技术业务都不精通;同时自己混了一辈子到退休依然是个副科级别的办公室 主任,因此他经过反省推断自己在人事方面也不在行。鉴于此,在儿子选择方向的重大时刻(如选学校、专业、职业)他从不武断地替儿子做主,而是提出自己的一 点看法,供儿子参考,然后带领儿子 去咨询所有他能力范围内能找到的相对优秀的人物,听取他们的意见,最终和孩子共同商议出一个最优方案。不仅在大问题上如此,在日常生活和儿子的探讨中他也 从不把自己对人对事的根本性看法拿出来向儿子说教,而每次都是说:“以爸爸的眼光来看,这件事有可能是……,但不一定正确,你认为呢?这个问题咱们要再思 考思考……”这样的父亲教育孩子不仅仅用了爱心,而且用了智慧。
就像有一次看到我爸正在以他的主观臆想慷慨激昂地教训我时,我叔叔忍不住插了话:“哥,咱们这一辈子太失败,事实证明咱们的思路是错的,我看还是不要用这 种思路灌输孩子的好。”
“不用这种思路,你说用哪种思路?”我爸很不高兴。
“好的思路我也不知道,要不然我就不是现在这样了。但是宁可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吧,也别把错误的教给他。”
我爸这才没话了。
更难能可贵的还有一件事,我想想若我当了父母都未必能做到他这个程度。就是他儿子上大二的时候一次假期回家,悄悄透露已经和女朋友搬到校外同 居。这消息一出来你猜怎么样,呵呵,和你想的一样,当爸的立时大为震惊,差点当场发作。让一个生于50年代的人立即接受这些前卫的做派着实有些难度,而且 他儿子生于80年代前半期,还不像如今90后这样如此开放。但即便如此,我叔叔还是忍住了没有发作,只问他你们同学有多少人都这样做,儿子说有大约三分之 一。当爸的没说什么苦思了几个晚上,最终做出了决定。你想会怎么样,恐怕要说当爸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婉言说服教育。但事实是,当爸的表了态:“我不支 持,也不反对,但要注意两个原则:第一要用套,绝不能出事;第二不能对学习和社交产生不利影响。做到这两点,你要怎样我也不拦着你。”当然,后面就如你所 料,儿子高呼万岁,飞着回到学校去了。后来就这件事我叔叔说,他当时苦思冥想,后来还是认为在一个时代形成潮流的事就没有必要太逆着来,虽然他内心中认为 这件事不对但他并不能确定在儿子所处的环境中这件事是对还是错。但既然是顺应了潮流那起码就不会被千夫所指,既然不会被千夫所指那么对与错可能并不那么重 要。在这个大前提下他决定让儿子自己去摸索,还落得个“善解人意的好老爸”的美名,和儿子的心更贴近了一层,何乐而不为呢?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成功 的,儿子不仅没受到什么影响,反而和女友双双考了GRE,一起到了美国。
3. 普通父母带来的愚昧型教育
在普通父母当中这一类型恐怕数量最多。“爱之深”所以“责之痛”,但“责”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习惯都带进去了。糟糕的是这一批人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从来 没有反省的习惯,也看不出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习惯有什么联系。他们唯一能承认的就是:“咱也是一般人,没人家那个能力。”可是承认归承认,和人家差距的细 节他们可从来没有想清楚过(当然也是没能力想清楚)。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管教孩子,至于自己的想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片面的甚至愚蠢的,他自己完 全不清楚。
最有意思的是我妈,她是国企的工人。当我小的时候她比周围其它的工人要强一些(她是城市出身,而别的工人许多都是农村出身),知道给我买课外书。幼儿时期 买连环画,上小学以后买童话、民间故事,订《故事大王》,所以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就能写出三年级水平的作文。可当我上了中学后课外阅读就突然中断了,原因是 未成年人的书籍已经太浅,而要看更深一些的作品肯定要选择成年人的书籍。但成年人的书籍必然或多或少要涉及到一些有关爱情的描写(不论有没有性的描写), 于是我妈下令:坚决断绝和一切成年人书籍的接触。不给买,也不许自己买,也不许借,总之绝对不能看。不幸的是我住在家里而不是学校,每天上完八节课后必须 要回家,所以自然地,在严格的监督下我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接触成年人的书籍,更别提影视剧了。现在想想真的好笑,我17岁时想增加一下知识面于是从学校图书 馆借了《红楼梦》来看,我妈下班回家一看到这本书立刻火冒三丈,大喊“不要脸”。幸亏我告诉她这书是借来的,不然我想她的手非变成一台碎纸机不可。想想也 有意思,连中学课本都能选取《红》的节选作为课文(更不要说伟大领袖毛主席让李讷6岁就读这本书了,还说看不懂也要看),当妈的还将之视作洪水猛兽,我真 不知道她是哪个朝代的人了。所以后来为了避免和她发生争执,我只好不再碰任何书了。但是这前前后后下来就是五六年,等我上了大学和很多优秀的同学一比才发 现自己除了功课以外几乎就是一张白纸,不仅无知,而且幼稚。准备起演讲稿来连一点素材也没有,考虑起问题来也是一点深度都没有。后来经过好长时间的恶补才 算达到了同龄人的平均水平。但当妈的不知道这些情况,一直以来她都认为是自己成功地防止了孩子早恋,自己是一个英明的母亲,在同事当中是叫得响的。(但事 实是,她女儿没有早恋主要是因为长得丑,没人愿意跟她女儿谈恋爱;而暗恋别人的事情嘛,她女儿是一样也没少干过。)
我一个师兄学通信 专业,毕业后进了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待遇也不错,工作也轻松,父母很是放心。但有一天他遇到了进入华为的机会,就和父母商量 要不要跳槽。父母虽也算知识分子但作为上一个时代的人并不知道华为是何物,而且当听说华为开出的待遇比儿子现在的公司还要低时立即没有了好感,坚决反对儿 子跳槽。在他们眼中踏实稳定乃是人生第一要务,跳槽这种事是一听到就会让人坐卧不安的大事,一辈子宁可没有。这儿子也是听话的孩子于是没挪地方。可是过了 一段时间他就后悔了:华为公司那时发展极为迅速,业绩成倍增长。原来底层的人员很多得到了提升,收入是原来的数倍不止。而且他意识到进入华为后的发展空间 是原来的公司所不能提供的。可是这时候他想进入,机会却没有了。于是他只好待在原公司。等机遇第二次眷顾他时已是三年后的事情,他虽如愿进入了这家中国的 标杆企业,但内部排号(取决于工作年限)却远远地排在末端,这样他的待遇就比早几年进入的员工差很多了。如果当初他没有听信父母的主张,恐怕要少奋斗几年 呢。
4. 不负责任的父母不教育
虽然不负责任的父母从总量上来说很少,但并不能否认这一些人的存在。由于自身的不成熟或人格的不完善,有些人产下了后代却没有负起应负的责任。我们屡屡能 够听到有抛弃子女或是离婚时不愿抚养孩子的事情;同时也有只负担孩子基本生活却不肯在孩子教育上花钱花精力的父母。真要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那是一个人的不 幸。但毕竟在我们广大的社会中这样的家庭只是极少数,所以我们就一带而过了。
以上四种类型基本可以把我们的父母全部概括。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可以严格地放入某一种类型中。所以更合适的做法是,你父母的某一 些行为可以放入某种类型中,而其他一些行为则可以放入另一种类型中;或者你父母一段时期属于这种类型,而另一段时期则属于那种类型。比如我母亲在限制我接 触文化产品时属于普通父母进行的愚昧型教育;而在我选择专业职业时又属于普通父母的智慧型教育,从不参加意见;可在我大学毕业前后又一度成为不负责任的父 母,连我上学的费用都不管了。所以如果你愿意仔细琢磨琢磨,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你的父母。
分得这么细,可能很多人看烦了。但只有分得细才能选取相应的对策。因为对待不同的父母教育只有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兴利除弊,使家教环境有 利于我们的发展。所以我们下面就这几种家庭状况分别来讲讲对策。
1.上述第一种。你的父母是精英,或者只有一人是精英,不论是政坛还是商界,都要恭喜你了。你要做的就是多和你的精英老爸(老妈)交流讨论,即使他忙得顾 不上细问你的情况你也应该主动找时间和他说说这一段时间你都做了些什么,遇到什么情况,自己怎么处理的,然后听听他的意见和评价。年轻人涉世不深,千万不 要认为自己很牛X,凡事一拍脑门就决定了。特别对于中学生来讲,如果你有一个优秀的老爸(老妈),真的大可不必建立起个人的隐私地带将他排斥在外,比方说 给同学打电话不让他听见,日记上把锁什么的。其实成长过程有人关注能少走不少弯路,相信你老爸如果够优秀的话肯定也不会因你的幼稚想法而笑话你,因为他也 是从这个年纪走过来的。而早年就有成年人的思想帮你导航则可以让你比同龄人走得更快一些,你未来的成功也会来得更早一些。
2.上述第二种。父母虽普通,但知道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有这样的父母也不错,起码不会对我们的发展起反作用。而且其实,对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来说生在 这样的家庭已经挺幸运的了。对于父母无能为力的那些事情,主要还是靠我们自我教育和寻找其他一些可能的教育,具体方法我会在后面两节什么是我需要的教育以 及如何找到我需要的教育详细介绍给你。
3.上述第三种。生在这样的家里,问题就来了。父母很负责,但很多做法很不高明。要命的是,很不高明但还很坚持。于是许多青少年朋友的苦恼也由此而生;还 有另一些未曾感觉到苦恼的,则在温水中变成了青蛙,被你父母潜移默化了。这样的矛盾自古以来都是大矛盾,仿佛因此还产生了很多经典的故事像什么《孔雀东南 飞》之类的。由于矛盾的另一方是我们的血肉至亲,所以斗争起来尤为痛心疾首,因此有的人顶着压力前行,有的人觉得代价太大就不得不放弃了。但是这里我要告 诉你们的是:要为自己的未来铺路,要追求成功,就一定要坚决斗争到底!当然,斗争一定要讲究方法,要让各方面的损失降到最小,包括感情损失,物质损失和机 会损失。
当父母用愚昧的思想教育你时,听听就过去了,不用按他们说的做。如果父母很强硬,一定要你按 他的意见来,那么分别有三种策略可选:上策是说服沟通,中策是我行我素,下策是阳奉阴违。
为了将策略细化,这里我们还可以将这一群父母再分成二类:
第一类,知道自己的想法有缺陷,但不知道缺陷在哪里;(定为A型)
第二类,不认为自己的想法有缺陷,认为自己挺高明。(定为B型)
这些父母当中,以A型为最多。
好了,细述对策。
(1) 上策:说服沟通
谁也不希望兵戈相见,谁都希望友好协商解决问题,不然要联合国干吗的?两国交战还先要谈判呢,谈判不成才动刀动枪。所以对待父母更应该如此。父母亲是我们 最亲的人,是贯穿人生始终都不能抛却的亲情,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损伤这种关系,要竭力维护这种关系的良好。所以如果能通过说服沟通而获得理解的,千万不要 轻易去尝试中策和下策,以免造成感情上的损失。说服沟通是很需要技巧的,当然概括起来还是那八个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体能做到什么程度也要看你的 水平和你父母的水平(A型较容易,B型就很难)了,不是我在这里三言两语就能迅速提升你的能力的。但是别担心,倒是也有能迅速帮你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很多 人抱怨无法说服父母时,寻找外援是一条捷径,尤其是当你父母头脑中有“孩子家懂什么”,“我是你老子,你还有本事教训你老子了?”这类的想法时,不找外援 帮你恐怕是很难成功的。那么寻找哪些外援呢?要找到能够令他信服的人才可以。我帮你总结了一下在你能力范围内能够找到的外援,写在下面。
第一类:权威。
你不一定能直接接触到权威,但你可以通过媒体、书籍等听到看到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当然咱们也不是说绝对意义上的权威,只要在各领域能够称得上专家的人就可 以了。你听到专家的说法,想办法让你父母也听到专家的说法就能奏效了。
我记得央视的《我们》节目有一期讨论网络游戏问题,有一个九岁十岁左右的小朋友就非常聪明。他喜欢打游戏,但他妈妈反对。小朋友认为打游戏并没有耽误自己 的学习于是想说服妈妈,就拉妈妈参加了那一期电视节目。当妈的很关心网络游戏问题所以也很愿意参加。节目期间好几个专家各抒己见,其中有一个心理学方面的 专家叫金韵蓉的就允许自己的儿子在完成学校功课的情况下适当地玩一些游戏。这个小朋友一看太好了,正合吾意!怎样让妈妈听取这个金老师的主张呢?等了一 会,机会来了,主持人让小朋友说两句话发表点意见,他站起来就说支持这位金老师的观点(金老师当然很高兴),然后解释了几句,后来就说请金老师在这里做一 做妈妈的思想工作,让妈妈也给他一定的空间。当时现场就有很多人鼓掌惊叹,心想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想出这么聪明的法子,真是颇有些心计手腕。金老师当时虽 然面露难色(网游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在千万父母心中是不亚于白粉的重磅毒药,自己的观点闹不好会误导孩子得罪家长甚至招来唾沫板砖一大片的)但还是硬着头 皮劝了那位妈妈几句。妈妈虽然原本态度坚决但是面对权威马上毕恭毕敬,洗耳恭听。我想事后当妈的就算不能全盘接受权威的观点起码也听进去了几分,态度会有 所缓和。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以后可以陆续再做妈妈的工作直到她大程度地转变。
如果没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权威,那么可以找到与你看法想一致的权威所参加过的电视节目,网络上的博文,所写的书籍,还有讲座VCD等,想办法让你父母看 到。
如果你拥有A型父母,那么比较容易,你可以把你想让他看的东西直接推荐给他。因为他是承认自己有不足的,所以他一定会接受你的建议。但看完之后你如何与之 讨论并加深他的理解就看你的本事了。
如果你的父母是顽固的B型,那么最好是想办法让他不经意地看到这些东西,而不是你有意拿给他看,不然他容易起戒心,认为你有意想修正他的观点,反而对自己 的观点更固守了。
比方说你想让他看一个节目,你可以换到另一个台然后说请他来看这个,看两眼说不好咱们换一个看看,然后换到你真正要让他看的节目,说这个还行,就看这个 吧。一边看可以一边和他讨论,往他身上引,他就开始思考了。再比如你想让他看一本书,可以将这本书与另一本书放在一起(比如都放在书架上或都放在书包 里),你请他去帮你拿一下另一本书,于是拿另一本书的同时他就看到这本书了,就有可能拿起来读。当然,之后你若要和他讨论的话可千万别提这本书。 同样,你也可以将目标博文设定在他的电脑上但不要让他看出人为的痕迹(你们电脑都比我牛肯定有很多法子)。总之类似的办法很多,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 吧。
第二类:你父母的亲戚、朋友。
在你父母生活的圈子里总有一些与他关系密切的亲戚和朋友,这些人 你肯定是知道的。其中有一些人是他比较欣赏的,愿意与之沟通的。可以找到这些 人,请求他们来帮助你说服你父母。(当然,你要找的人一定得和你的观点相一致才可以,否则你还得去做他的思想工作,岂不是太麻烦了?)这些人一旦出马,十 有八九都会有效。不论是行为上还是思想上,你父母多少都会受他的影响而有所转变。
我一个朋友学音乐的,专业是小提琴。她从美国毕业后在当地的乐团干了几年,后来为了照顾父母回到国内,同时也为了叶落归根在国内成家。她父母是中央音乐学 院的老师,很希望女儿也能够留校当老师,过稳定安逸的生活。对于女儿以前在乐团的工作他们认为太辛苦——到各地演出每年有一半时间都在出差,而且如今乐团 的经营也很不景气。而且如今高校老师可是肥缺,多少人削尖了脑袋也挤不进来,何况又是小提琴这种泛滥的专业,人才太多了,职位太少了。她父母想趁着在单位 里还有影响力的时候赶紧托人把女儿的事情给定了,免得以后没了能量求人也求不动。但女儿很喜欢表演的生活,还是想待在国内的乐团,面对父母的苦口婆心只好 搬来了大姑当救兵。大姑是北京一家大杂志的高级编辑,接触的人多思想也多,关键的是与她父母关系非常要好,是能劝得动他们的人。大姑完全能理解孩子的选 择,但真要插手来劝还是犹豫再三。后来还是孩子的执着感动了大姑,让大姑感到了某种生命的共鸣,于是找弟弟弟妹说了。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她父母马上听了 进去,开始站在另一高度上想问题了——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当然,现在她已经在乐团拉起了提琴,每天快乐极了。
同样你还可以在你父母的朋友、父母、师长当中寻找合适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有如下几个特点:一、长辈比平辈更奏效(比如让你爷爷出面就比你伯伯说话更有分 量,中国人都不能不给长辈面子的);二、你能和他说得上话(也就是你要和他熟识,并且他是喜欢你这个孩子,认为你这个孩子有可取之处的,至少你想让他支持 的观点也得是他非常认可的);三、人品正直,心肠好(只有心眼好的人才会无偿地帮助你,你一个晚辈又不能给人家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
找到目标后如何请动他是个技术活。当然,你作为晚辈去请他他一般都不会直接拒绝,中国人做事都是很婉转的,但是他帮你帮到什么程度(也就是替你说话说到什 么程度)可就说不好了,主要还是看你工作做得怎么样。一般来讲,对你父母的这些平辈和长辈,主要方法还是尽力阐述你的观点以获得他立场上的支持(晓之以 理),然后向他描述你现在的无助状态(动之以情),必要的时候掉两滴眼泪也是可以的。不要尝试给他送礼来让他帮你,因为他一定不会收。
(未完待续)
原帖地址: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395/26494.shtml
作者:classiczw
不知道什么原因,作者已经4个多月没有更新了,我在豆瓣上找到了文章的目录。
目 录
一、总说
二、家庭条件一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金钱的匮乏
人脉关系的不足
教育的缺陷
三、我的家庭条件为什么一般
条件的因素
努力的因素
四、什么样的心态才是正确的心态
客观看待我的家庭
努力奋斗
对待结果
五、关于教育
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
什么是我需要的教育
自我教育
来自他人的教育
如何找到我需要的教育
六、建立自己的人脉圈
人脉的二个层次
建立人脉圈的基本原则
如何建立人脉圈
七、人生初期怎样对待金钱
攒钱
花钱
挣钱
八、选择专业、职业和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