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给自己打工

人有两种,“为自己打工的”和“给别人打工的”。每次我这么说的时候,得到的反应就几乎都是一样的:“给自己打工的是老板”,“给别人打工的是马仔”……

“发工资”本身,并不见得就一定说明发工资的人就是老板;例如,这世界有很多老板不善管理,能力欠佳,所以在他最终倒闭之前,本质上来看“他一直在给员工打工”……同样的道理,严格意义上来讲,“领工资”本身并不意味着领工资的人就是“给别人打工的”。

“老板发工资”只是一种说法,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老板购买你的劳动”,或者反过来,“你把你的劳动成果出售给老板”。老板不傻,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购买价格合理的“劳动成果”(一次性交易)或“劳动力”(阶段性交易)──如果他一直支付过高的价格,他最终会赔本;如果他一直支付过低的价格,那么他最终会什么都买不到……反过来,出售劳动力或者劳动成果的人同样不傻,希望能用自己的劳动力或劳动成果换取合理的价格……

如此看来,老板也好、员工也罢,这只是一种普遍接受的身份标识而已。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板,都要自己为自己负责。无论是“发工资的人”还是“领工资的人”,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交易双方而已。可是,并不见得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的老板”这个简单实事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劳动成果的实际价值又如何确定呢?这里面有两种思考方式在起作用。第一个是“基于表象的思考”。人们总是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价值(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车子,甚至自己的朋友[1] ),所以,出售一方总是有意无意地“高估”自己产品的价值;反过来,收购一方会刻意地低估要买的产品的价值。

而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基于实质的思考”。工作环境,即我们常说的平台是有价值的──而且好的平台价值不可估量。尽管现今这个世界,个人越来越容易生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类的整体发展,平台(换个说法就是许多人构成的小社会、小团体、或者用不带任何色彩的词,就是“工作环境”)的力量也越来越大。如果你在平台上做事,那么你的劳动成果就有一部分,甚至可能是绝大部分,不是属于你的,你自己根本没办法生产出的。这是绝大多数人一不小心就忘了的事情。

大家可以想象得出来,后一个原因更是许多人“高估自己或自己的劳动成果的价值”的根本原因。我自己就曾经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工作许多年,在那过程中,见过无数人仅因思考质量而导致对自己过分高估,进而做出许多失误的决策,再进而后果相当不堪。

不过,更为关键的并不是我们现在能够想清楚的这一个层面。更为重要的是,“为自己打工”的心态。给别人打工,这种心态又如何做到不斤斤计较?为自己打工,又如何不任劳任怨?老板购买劳动力,一定希望能够买到超值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但他做不到买到的全都是超值的──这是市场规律。你出售劳动成果,当然想高价售出,这还是人之常情,但显然不可能总是做得到──这还是市场规律。当年我在新东方教书,一进去,第一学期下来,学生给老师打分,我的平均分是最高的。可是到了第三个学期,我才拿到最高的工资。但这并不是我亏了。1) 那个平台很大,所以它放大了我的劳动成果;所以,即便我看起来拿得少,事实上可能已经很多了,只不过我自己目前没办法估算而已;2) 那些评分没有我高,却比我拿更多工资的人,并不见得是“捡了便宜”;事实上,更合理的解释是起码他们参与了后来我受益的那个平台的建设。而后来我工作表现一直最优秀,也就是说,老板购买我的劳动力一直最超值;可他也没给我涨工资,因为我的课酬已经“封顶”了。不过,我还在拼命工作,不是为了更多的钱,只是因为我是“给自己打工的人”。常年创造超值成果的人,除了工资之外,还有更多更有意义的收获,比如赢得尊重,赢得友谊,这些积累,最终都是自己的,这些是老板买不去的──事实上,是谁都拿不走的,哪怕就算是你自己想卖出去也做不到,一个人没办法出卖尊严和友谊。

这就是“给自己打工”和“给别人打工”的区别。事实上,更大的区别在于这两种人的创造力是有着天壤之别的。给自己打工的人是主动的,时时刻刻主动;给别人打工的人是被动的,时时刻刻被动──他们怎么可能相比?

我常常看到很多人“以为自己很努力”,可是“事实上却一直在混日子”。观察了很久,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是因为他们是“为别人打工的人”,他们从来都不主动努力,他们从来都是被动做事,他们觉得他们的“投机”策略非常成功,他们甚至从未觉得自己在“投机”,从未觉得“自己在占小便宜吃大亏”,从来都觉得“自己已经很辛苦”,从来都觉得“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尽早改变自己的态度吧,这一点点态度上的转变,会引发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说它是导火索,那么其后的爆炸,只不过是自然而然应该发生的事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