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文章,我想很多人都已经有了自己交友的方式和秘诀,那不妨和下文对照一下:
某些人的人缘特别好,这到底有什么秘诀?
在我们所认识的朋友当中,有人会特别吸引朋友与顾客。对于这样的人,你不禁感叹地说:“他把人吸引到自己身边了!”这真是一句妙词,一语而言中。人并非强迫他喜欢谁,他就喜欢谁。
山姆·史特威特或许是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碰到过的最优秀的人,但是我们不见得会选他做个人的朋友。如果要问理由,那只有一个:他不是一个能够填饱我们饥饿精 神状态的男人。我们和山姆在一起觉得不自在。因为他所散发出来的优秀气势,让我们感到自卑。即使山姆这个人如何杰出,作为朋友,人们也会对他敬鬼神而远 之。
下面列举的,是一般正常人所共同需要的三大基本渴望。利用这三种方法,就能获得友谊。
一、容纳
容纳是维生素剂。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完完全全地被接受,希望能够轻轻松松地与人相处。
在一般情况下和人相处时,很少有人敢于完完全全地暴露自己的一切。所以,若是能让我轻松自在、毫无拘束,我们是极愿和他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和能够接受我们的人在一起。
专门找人家错处而吹毛求疵的人,一定不是个好亲人,好朋友。请不要设定标准叫别人的行动合乎自己的准则。请给对方一个自我的权利,即使对方有某些变态也无妨。
别要求对方完全符合自己的喜好,以及行动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要让你身旁的人轻松自在。
能接受任性、残暴的人往往具有带动他人向上的最大力量。一个原本脾气暴躁、动作粗鲁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却变成了一个和善、可靠的市民,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的太太信赖我。她从不责备我,只是一味地相信我,使我不好意思不改变。”
某位心理学家说:“要改变一个任性或残暴的人,除了对他表示好意,让他自己改变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
很多优秀的人,往往能影响本质善良的人,接受他们,使他们更好。但是对于任性、残暴的人,他们往往束手无策。为什么呢?因为优秀的那群人根本不能接受粗暴 的人,甚至于避之如蛇蝎,在感情上并不相通,这怎么能想象对方变好呢?我曾经和一位有名的精神科医生共进晚餐,话题谈到人际关系中的容纳问题,他说:“如 果大家都有容纳的雅量,那我们就失业了!精神病治疗的真谛,在于医生们找出病人的优点,接受它们,也让病人们自己接受自己。每个人刚生下来,都很轻松自 在,同时暴露出恐惧与羞耻心。医生们静静地听患者的心声,他们不会以惊讶、反感的道德式的说教来批判。所以患者敢把自己的一切讲出来,包括他们自己能够感 到羞耻的事与自己的缺点。当他觉得有人能容纳、接受他时,他就会接受自己、有勇气迈向美好的人生大道。”
鲁斯·哈比博士指出,如果每对夫妻都能牢记结婚仪式上的誓言:“我不计较这个男人(或女人)的一切,我接受对方所有的行为。”就会挽回很多家庭的不和睦。
很多大企业家和我说:“我们要想提升某某人时,会先调查他的妻子。”
并非调查他们的太太长得是否很漂亮,或者很会做菜。而是她是否能让他的先生充满自信。
某些企业的老板说:“做 妻子要接受丈夫的一切。要让丈夫生活愉快,拥有满足感。当丈夫回到家里时,要替他装上自信的弹丸。这样做了丈夫就会想:‘她这样喜欢我,可见我在她心中有 一定的位置,并非一文不值。’做妻子的若能爱丈夫,信任他,他就会拥有‘我一定能做好一切’的自信。所以当他第二天出门时,他不怕任何困难的考验,会充满 自信地接受挑战。”
相反,作为丈夫回到家里以后,妻子只会唠叨、抱怨不停,那他的斗志就会完全消失。
一个能容纳自己丈夫的人,她必会得到丈夫的更加怜爱。
人们愿意和喜欢自己的人和睦相处。假如是因为妻子的缘故,让丈夫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讨厌自己,那么,丈夫会随着自己自信心、自尊心的低落而对妻子不耐烦,彼此会因为吹毛求疵而感情低落,这样的结局就太煞风景了。
二、承认
每个人的第二渴望就是承认。
承认比容纳更深一层。容纳,实际上是消极的作法。我们容纳对方的缺点与短处,伸出友谊的双手接受他们,这只是消极的作法。倘若是积极的做法,就是找出对方的长处,不光是停留在接受忍耐对方的缺点上。
人们都喜欢沐浴在承认的温馨之中。从这里也可发挥它的特性。
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自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到那里去。那个孩子已经被严重灌输了自己没有用的观念。刚开始,他一语不发,怎样询问、启发、他也绝不开口。 心理学家一时之间也真是无从着手。后来心理学家从他父亲所介绍的情况和所说的话里找到了医治的线索。他的父亲坚持着说:“这个孩子一点长处也没有,我看他 是没指望,无可救药了!”
心理学家开始应用承认的方法,找出他的长处——孩子不可能没有任何长处。他到底找到了这个孩子喜欢雕刻,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具有聪颖的天赋,还颇有高手的 意味。他家里的家具也被他刻伤,到处是刀痕,因而常常受到惩罚。心理学家买了一套雕刻工具送给他,还送他一块上等的木料,然后教给他正确的雕刻方法,不断 地鼓励他:“孩子,你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会雕刻的一位。”
从此以后,他们接触得频繁起来。在接触中,慢慢地找出其他事项来承认他。有一天,这个孩子竟然不用别人吩咐,自动打扫房间。这个事情,使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心理学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孩子回答说:“我想让老师您高兴。”
人们都渴望着他人的承认。要满足这项欲望并不难。
你对擅于做股票生意的人夸他眼光好,夸他善于看穿行情,他可能不以为然,觉得你不过是在拍他的马屁而已。因为他并非只以一个成功的股票买卖者自居。不过, 换一个角度,你夸他是一个烤牛排的专家,也许他会乐昏了头。称赞人的规则是:“夸奖别人还没有显现出来的长处,才能使人快乐。每一个人一定都拥有不大为人 所知的优点。为什么我们不去发掘这些尚不为人知的方面呢?”
三、重视
人所需要的第三个欲望,是受人重视。
所谓的重视,就是提高价值。我们都要求别人能够重视自己的价值。
比恩·P·布鲁斯博士说:“我的保险公司成功的原因在于重视代理店。我们以此为座右铭。我问他:“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座右铭会造成那么大的奇迹呢?”他指 出:“重视的反面就是轻视。”“我 对我们公司的代理店给予很高的评价,并且让他们知道这个事实。我们知道,不管什么公司,他能成功的原因在于代理店能力的大小。在我的观念中,能力大的小的 都很重要。我以我的代理店是同行业间最优秀的态度来接受他们。由于我重视人的关系,使他们自己觉得对别人对社会有益和重要,所以就带来好的结果。”
请别忘记人是世界上最尊贵、最重要的。为了表示我们对人家的重视,请注意以下的四种方法:
不要怠慢人。
对于不能立刻会面的拜访者,应尽早约他会面。
时时感谢别人。
对人“特别”招待
第四点尤为重要。
对人最消沉、轻视的态度就是“平等接待”。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个独特的个体,是个“特别”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注意这点,承认每个人的独特的价值。
比恩·P·布鲁斯说:“我以前打算开分店时,曾对顾客作过开卷调查。刚开始时卷单上写着“各位顾客”,结果回音很少。后来,改变了一下称呼,称某某先生,某某小姐,就改变了窘境,回信的数量、情况就很好了。”
人们讨厌被列入“各位主顾”、“大众”、“诸位”、“孩子们”、“已婚者们”等概括性的范围内。大家希望自己能作为并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请别把对方当做抽象的“顾客”们来对待。你是要和这个人、那个人交往的,不是和“人们”这种动物。
我们都喜欢到对待我们特别殷勤、周到的餐厅用饭。餐厅不必一定是铺张的,只要待者们叫着我们的名字说:“约翰,今晚为你准备了烧羊肉。”
这就够了。
即使对小孩也可以应用这个秘诀。不要把他们当作“孩子们”,而以约翰、史密斯等个人式的方法对待。不要拿他和任何一个平常的小孩子比。这对他是一种轻视。
男人在向客人介绍家人时,常常把妻子当作个体来介绍,而介绍三个孩子时,情况就很不同了。手一指,“这是我的孩子们。”这样结束的场合比较多。为什么要这 样笼统地介绍呢?为什么不能和大人一样,一个一个地介绍呢?见到十岁的孩子时,请用和会见一位银行经理一样的方式吧!别光挥手说:“喔!”请握手说:“今 天很荣幸和你见面。”
【延伸阅读】生活之道为人之道
多一点爱,少一点恨。多一点微笑,少一点忧愁;多一点阅读,少一点嘀咕;多一点运动,少一点美容。生活本来平淡如水,放一点盐它就是咸的,放一点糖它就 是甜的,放一点咖啡它就是苦的,放一点茶它就是香的,想调成什么味道,全凭你自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并不意味无能与无奈。
比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准备一点,多干一点,多坚持一点,多流点汗,多吃点苦,多品尝一点寂寞。多付出一点,就多积累一点经验;多付出一点,就多显露一点才华;多闪现一点美德,就离成功近一点。
当我们劝说别人做出某些改变时,总觉得改变是件很容易的事。不就是少看点电视,多看些书籍;少睡些懒觉,多做些体育锻炼;少发点脾气,多一些耐心和宽容;少一些猜疑,多些信任和理解吗?
可是,一旦自己试图做些改变时,却发现事情远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所以,我们常常想改变自己,却又仍然维持原状。
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人在小的时候总爱这样问自己。直到某一天,或某一刻,忽然发现,在这一声声的询问、一次次的期盼中,不知不觉,又好像是有知有觉,早 已长大。当我们发现自己已经长大的时候,才会知道,原来,我们是这样不愿意长大,甚至于是害怕长大。原来,好多东西都不用别人教,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比 如喜怒哀乐,比如酸甜苦辣。人长大,成熟,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知道了自己的平凡,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本来能做的一些事,也随着时光的流逝 和机会的错过而成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了。
自知之明是时间炼成的。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 左右天气,但是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是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影响他人,但是你可以驾驭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是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 样顺利,但是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凡事如意,但是你可以因尽了力而无怨无悔——这便是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