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光在水中为什么会折射,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1

光的折射应该是大家在小学时就学到的自然现象,当时老师解释说折射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间的传播速度不同导致的。而且可以通过若干物理试验证明,介质密度大小的不同(即光的传播速度不同)会直接影响折射角的大小,由此还能得出关于折射角与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比的数学公式。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已经被大家奉为圭臬的这些理论,毕竟这些都是在研究光线折射之后的一些规律。就像万有引力一样,所有人都知道它在物理上和数学上的定律,相关公式也是久经考验正确无疑,但是,引力是如何产生的,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仍然是一个迷。 同理,关于折射现象,我想重要而且核心的问题应该是:光,为什么要折射。

我之所以对这个话题着迷了起来,是了解到折射现象中,存在着一个诡异的特性。

如下图所示,光从A点出发,经过空气与水的表面,折射后到达B点。由于水的折射率与空气不同,所以光走的方向产生了改变,从A到B的路线中,光实际走的是一条折线,不是直线。

1

现在运用你的想象力,作个假设。假设一束光走的路径是原本的直线,如下图虚线所示:

2

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显然,AJB 这条直线路径对于光来说,应该要比 AKB 路径要短些。

但是有一点大家别忘了,我们的这一束光穿越空气,进入水中。光在水里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

请看 AJB 这条理论线,它的距离虽然比实际线 AKB 更短,但在水中的部分(JB)比实际线(KB)要长一些。所以,光线如果走这条理论线,虽然距离更短,但所费时间却比实际路线更长。

现在我们来看另外的一种情况,如下图,在 ALB 这条路线中,在水中的部分长度(LB),比实际上的路径(KB)更少,但它的总长度比实际线长得多。光如果走这条路线,花的时间也同样比实际线长。

3

总结起来,并且可以证明的一个定律就是,光线除了观察到的这条实际路径,走其它任何一条假想的理论路径,它在旅途中所费的时间都比实际线更长。

换一句话说,如果要穿越两点之间的距离,光走的路径必然是耗时最少,即所需时间最短的一条。

这个规律对于光的反射来说,也同样成立。如下图,可以证明,除了实际反射路径 AOB 外,任何其它路径,比如 J 和 K 两个点,都有长度 AJB > AOB,AKB > AOB。由于反射时光线均在同一介质中传播,传播速度一致,所以路径最短也就意味着耗时最少。

4

这就有点意思了,我们随便设计一些思维试验,就能发现悖论的存在。

比如说,现在假定有个光子在空气中的 A 点,你交给它一个任务,让它跑到水中的 B 点去,那它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路径,以便达到耗时最小这个目的?要换作是你,你肯定得先知道光在空气与水中传播速度的比例值,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数学方程,计算出正确的路径。但是光子在 A 点还没开始跑,甚至都无法决定从哪个方向开始跑,又如何知道自己之后在水中的速度是多少呢?

除非,光子有穿越时空的本事,它先自己跑到水中,得到在水里面的速度之后,再穿越回来,告诉还在起点的光子,这样它就有足够的信息,决定该走哪条路径了。

我并不相信光子可以穿越时光的限制,所以,我准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表明我自己的猜想,不过需要先来了解几个基本的物理学假设。

2

因为光子也是属于量子的一种,所以诡异的量子物理现象是绕不过去的了。总的来说,量子有两类违背常理的现象,量子幽灵和量子纠缠,这里我主要讨论幽灵现象。

上个世纪的一些物理学家,想通过一些实验来研究电子运动轨迹的规律,然后他们发现每次观察的电子位置都不确定。甚至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电子好像知道科学家们什么时候在观测它,当有人在看它时,它就显露本身,呈现出确切的一条运动轨迹,当没有人观测时,它就好像无所不在,理论上任何一条轨迹都可能有它的身影。就好像电子拥有一双上帝般的眼睛,知道人类在观测自己的时候,就故意把自己暴露出来,只按一条路径跑,否则就把所有可能的路径同时跑一遍。

后来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测不准原理。简单来说,我们去观测电子的手段,也就是“看”本身,也是要依赖光学原理的,需要使光子去碰撞我们的观测对象,然后反射回来,我们才能“看”见。而电子本身就非常微小了,让一个光子去与它碰撞,已经足以改变它本身的运动参数,这就好比,我们为了观察一个乒乓球,扔了一个保龄球去撞击它。

这个道理似乎能够解释得通,不过这还不算完,因为后续的科学家又在实验当中,观察到了更加匪夷所思的现象。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大家应该都学过的,如下图所示,光子在通过 S2 面板的时候,如果 S2 有两个孔,则会在后面的 F 上面形成干涉条纹,如果 S2 只有一个孔,就不会出现干涉条纹。而 S2 上面究竟是一个孔,还是两个孔,是由光子穿过 S2 的那一瞬间决定的,如果那一瞬间我们挡住一个孔,那么就只有一个孔。

g

那么现在有两个问题。第一,当光子到达 S2 面板 c 孔的那一瞬间,我人为地把 b 孔给遮住,这样 S2 面板就只有一个孔,也就不会出现干涉条纹。问题是,那一瞬间,光子是如何知道我把 b 孔给遮住的呢?要知道光子是非常微小的东西,bc 间的距离对它来说可能就意味着大半个宇宙那么远,它居然可以实时地知道 b 孔有没有被我们盖住,上帝之眼吗?

第二个问题更加离奇,假如 S2 与 F 面板间的距离很长,以致于光子在到达 F 面板之前,我们有时间来人为地打开或盖住一个孔。于是我们先遮住一个孔,发射单个光子,当确定单个光子已经通过 S2 后,没到达 F 屏幕之前,再把遮盖物拿掉(瞬间变成双缝),按理说,光子已经选择了一条路径前进,通过 S2 的时刻只有一个孔,F 面板上应该只出现一个点,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干涉条纹!好像拿掉遮盖物这个动作,导致了时光倒流,这个光子重新回到双缝前,并分别同时穿过两条窄缝,形成自我干涉。观察者现在的行为决定了光子过去的路线,因果律崩塌了,就好像拍完电影以后,才决定你的角色。

在1999年的时候,科学家设计出了一个相当精密复杂的装置,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了上面的这个现象,这个试验叫做“量子路径擦除实验”。这个实验装置看起来大概像下面图片这个样子,实验的过程比较复杂难以理解 ,我这里就略过不讲,大家感兴趣的话自行上网搜索资料。

e

这个实验的特别之处在于,我们在一个光子通过 BBO 双缝后,把它一分为二,一个朝上跑到 D0 处成像,另一个向下经过 PS 棱镜进入一个特别的装置,这个装置能够选择性地监测这个光子的来源路径,也就是检测出这个影子光子,是从 BBO 上面那个缝,还是下面那个缝过来的(图片红、青两种颜色标明的路线)。有了这个装置,我们就可以选择观察路径信息还是擦除路径信息,当我们观察路径信息的时候,系统的路径信息就被泄露了,就不会有干涉。而当我们擦除路径信息的时候,它就没有被泄露,因而我们知道,干涉仍然存在。

同样的,一个光子也是先在 D0 上成像后,我们再决定要不要在擦除路径装置中观察另一个光子的路径信息(两个光子是从同一个光子分出来的,所以路径是一致的),从直觉上我们觉得,既然此时第一个光子已经打在 D0 屏幕上,并且拍了照片,那么我们后面的决定将不会再对干涉产生影响了,因为它早已经发生了,实验的结果表明,并不是这样。

这样的话,我们似乎就不得不认为,光子具有某种神奇的预知未来的本领,它可以预先知道我们在它到达屏幕之后会做出什么决定,然后按照我们将来的决定,配合我们演了一场戏,以确保我们不能同时知道它的路径信息和干涉条纹;又或者说,我们在未来的一个决定,穿越时空,回来影响了过去拍下的照片?!

这个结论是不是跟上面讨论折射时的很类似?在折射现象里面,光好像也是穿越到未来,知道自己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之后,再回来影响自己的决定。

这种颠倒因果关系的现象非常难以解释,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可能最终的解释还是得落到量子的不确定性上来。除了量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外,量子的运动路径也存在着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一个粒子在到达目的地时(比如下图中从 A 到 B),曾经试图经过所有可能的路径,甚至一些看似不可能的路径。

5

同样的,这个理论最近也被科学家所设计的实验证实了。2016年12月,《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实验文章(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3987),一群物理学家在光前进的道路上放置了三个狭缝,结果发现,光真的在试图尝试各种可能的路径——甚至看似不可能的路径。例如,光居然会沿着图中的红色路线,从 A 狭缝跑出去,然后从 B 狭缝倒着走回来,最后再从 C 狭缝跑出去,跑到对面的探测器上。现在,你还依旧相信光是走直线的么?

a

总结起来,量子的不确定性就是意味着,量子的状态或是运动轨迹同时存在着无数种可能,当你进行观测时,无论是在时间上先还是后,无数可能性便会立即坍缩成唯一确定的现实。就好像是“薛定谔的猫”一样,你不去看它时,这只猫既是死的,也是活的,同时存在两种状态,一旦你打开箱子去看个究竟,那么猫就只会有一种状态,死的或活的。

猫怎么能同时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呢?很难接受对不对?如果我告诉你另外一个概念,或许就会豁然开朗了,那就是:平行宇宙。

3

还是先来仔细看一看“薛定谔的猫”这个思维试验,这个试验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把微观的量子世界与宏观的日常世界联系了起来,使得量子的不确定性影响到宏观世界的表现,从而被我们感知到。

假如现在你把一只猫关在一个盒子里面,然后在盒子里面放置三个物品:一瓶装着致命毒药的管子,一把锤子,和一个放射性探测器。你还需要一种放射性材料,这种材料会有50%的机率产生射线,并且根据量子规则,没有任何方式可以事先预测它会不会衰变并发出射线。

接下来,你把所有东西联接在一起,一旦放射性探测器探测到放射性物质放出射线,锤子就会打破管子释放出毒药。把猫放进去关掉盒子后你就等着,然后就会有50%的机会小猫被毒死了,一切都取决于放射性衰变。这时量子效应正在出现,但是造成的后果是宏观的,足以让我们看见。

c

但是除非你打开盒子,否则你无法知道放射性衰变发生了没有,因此你也没有办法知道管子有没有被打破,以及那只猫是死了还是活着。

就像粒子能够同时从干涉实验中的两条缝穿过一样,放射性衰变也同时发生了和没发生,只要没有人在看。你打开盒子去看这个动作,就与实验本身发生了某种作用,你观察了,而当有人进行了观察,大自然就必须作出选择,把所有同时存在的可能性,选择一种来呈现给你。

那么猫有两种可能性,你看到了其中一种,另一种跑哪儿去了呢?

其实哪儿都没跑,另一种可能性也同时存在着,只是成为了宇宙的另外一个分支,这就是平行宇宙的理论。平行宇宙理论认为,整个宇宙在每次作出选择时产生了分支,缘于实验或是其它观察,因此应该存在着无法想象之多的许多平行宇宙,其中每一种可能性,每一种可能的后果都以事实存在。

多重宇宙的想法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弦理论的支持,弦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十维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推测,结合多余维度以构成一根弦的可能性非常之多,大约有 100,000,(后面跟500个0) 种不同的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都有对应于一种宇宙的可能,我们出生于其中的那一个宇宙只是众多宇宙中的一个。

但是我们作为人类本身已经存在这件事实,这个宇宙必须选中一组特殊维度的组合,否则它的自然法则将无法允许我们存在。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的?依然没有人知道,只知道这种选择必然已经发生,否则你我就不会存在此处,存在我们的宇宙当中。

唯心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结合起来就是说,正是因为我们的意识感知到了这个宇宙,宇宙才由此产生,并不是宇宙创造了我们,而是我们意识的诞生选择了这个宇宙,也就是“人择原理”。再者,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那些我们并不存在的无数个宇宙,对我们而言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可以直接认为并不存在。这样一来,通过意识进行观察的活动,导致无数平行宇宙只确定一种唯一的可能性给我们,这种说法可以改成:在观察的那一瞬间,除了我们这个宇宙之外的其它平行宇宙,消失了。

好了,这个话题点到为止就此打住吧,再写下去感觉我自己也要精神分裂了。接下来我想通过一个有趣的例子,来简单说明我们选择自己这个平行宇宙最核心的要素:时间。

4

排序算法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比较流行的方法有冒泡、插入、堆、快速等等,然而有个天才网友发明了一种不一样的实现方式,叫做“睡眠排序”法。

这种排序算法用 Python 代码实现示例如下。

import thread
from time import sleep

items = [2, 4, 5, 2, 1, 7]

def sleep_sort(i):
        sleep(i)
        print i

[thread.start_new_thread(sleep_sort, (i,)) for i in items]

我在这里用大白话来解释一下,方便那些不懂程序的朋友,不过为了跟本文主题更贴切,我这里修改一下,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把许多数字从小到大完全排列好,我们只需要找到里面最小的那个数字就好了。

对于这个找最小数字的任务,“睡眠”法的解决思路大概是这样的。假如你是个老师,现在你拿到了6个数字,分别分给6个不同的小学生,并给他一个秒表,告诉他开始秒表计时,每个人拿到数字是多少,就倒计时多少秒,倒计时结束时,那个学生就大声念出自己的数字。

这样,拿到数字最小的那个学生,自然就是最早念出数字的那个人,我们也就得到了最小的数,其它的同学也就可以放弃自己的任务了,因为最终任务:找最小数,已经完成。

这个故事是不是应该有点小启示?最快,最早,和上面讨论的耗时最小,很雷同嘛。

5

最后,把上面讲了一大堆的物理和时间的东西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 由于量子的不确定性,光线在被我们观察到之前,理论上会尝试所有可能的运行路径。
  • 光子尝试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存在着一个相应的平行宇宙。
  • 有意识地去观察或感知,会导致一个现实宇宙被选择,其它无数个平行宇宙消失。
  • 对于感知来说,选择的方式是时间,最早到达我们眼睛里面的光子,就是第一个被感知的。

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是我现在想要提出关于折射现象的解释。光从空气中的 A 点,到达水中的 B 点,确实存在着无数种可能性的路径,但实际上的那条路径因为耗时最小,所以也是最早被我们意识感知到的,一旦意识感知到后,其它可能性路径组成的平行宇宙自然消失,只剩下我们现实客观的世界。

不过这也只是根据一些物理学家的假设,推断出来的更加经不起推敲的胡思乱想。这个灵感闪现在我脑中可能也就几秒钟,但是花心思把文章构思好,写出来,却花了几天时间,创作,真的是件很难的事情。

f

参考:

  • 量子擦除实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fGL02EUOA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layed_choice_quantum_eraser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