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读书笔记

不管是刚毕业时需要选择工作机会和城市的应届生,还是像我一样在社会上工作有些年头的老油条,面对现实常常都会发出一些惆怅与无奈:有心仪工作的城市房价太高,而房价合适的城市没有心仪的工作,梦想买不起,故乡回不去,眼看一座座高楼拨地而起,却难觅容身之所。为什么房子这么贵?为什么归属感这么低?为什么非要孤身在外地闯荡,不能和父母家人一起?这些问题都与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有关。

《置身事内》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系统性地解答了以上问题。

首先从钱谈起,我最喜欢的美剧《火线》中教给大家的一个道理就是,任何事情只要摸着钱的流向一步步查起,最终都会找到根因,警察追捕贩毒利益集团如此,探究政府发展经济的路数也是一样。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角色,就是资源的分配和调控,说大白话就收钱和花钱,收钱主要靠税收,自从 1994 年实行了分税制改革以来,政府才逐渐形成了土地财政的税收模式。

在分税制以前,地方政府自己收税自己花,中央没有多少提成,造成地方政府很富,中央政府很穷。国家需要飞速发展,就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做基础设施建设,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央政府没钱就迈不开步伐。分税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税收必须按一定比例上交给中央政府,这样地方穷了,中央有钱了,于是就发生了大家所看到的国家最近三十年的基建狂魔历史。

地方政府税收来源减少后,官员就会挖空心思想法子搞钱,毕竟官员考核升迁的办法都很简单粗暴,那就是 GDP 增速,只要多收一些钱上来,再把这些钱都尽量花出去,这样 GDP 才会上去。至于说为什么想办法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了卖地收钱的方法,那也是有一定的历史和政策背景的。

首先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定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城市化扩张自然需要用到大量土地,但是中国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了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只有城市土地才归国家政府分配,所以就需要先把农村的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才能在土地上进行开发。而土地性质转换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的程序和利益群体特别多,也只有政府牵头才能干得成。

法律规定政府主体不能直接买卖,于是政府自己成立了一些公司实体,由这些公司出钱从农民那把土地买过来,再把土地修整好,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全部搞定,然后把这些地挂到社会市场上进行拍卖,由相应的地产公司买来做开发。开发完的房产或是卖给我们居住,或是用于做商业经营了。

城市发展越快,人口聚集越多,城市土地供应是有限的,物稀则为贵,房价自然大幅上涨,政府看到房价上涨自然也会提高土地出售价格,政府从转手土地买卖的经营当中赚到越来越多的钱,这些钱又拿出来做城市的基础建设、招商引资等,城市发展也越来越好,人数又进一步扩增,消费水平也增长,最后房价又上涨,如此循环。

再来看政府花钱,除了把钱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比如公园、水利、道路等,政府花钱的一个主要思路就是引导和扶持经济,由政府出面成立一些投资公司(例如深圳著名的深创投),这些投资公司要么直接参与投资,要么将钱投给一些私募机构,用于某些产业的扶持。书里面讲了几个成功的案例,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子、苏州工业园等。但是有也失败和负面的例子,比如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导致了大量的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

政府也会从银行那借很多钱来投资项目,也就是形成地方政府债务。地方债务如果可控的话问题不大,但实际上地方官员每隔几年就要换任,现任官员往往不会去管前任官员的一些债务,为了给自己工作添加业绩,就只管一股脑的从银行里面尽量多借钱投资项目冲击 GDP,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系统性风险,中央为了化解这些风险也是煞费苦心,收拾了不少烂摊子,比如前两年包商银行破产后由银监会接手。

本书的第一部分比较精彩,我上面只是从房地产这个角度提了一些细节出来,其实还涉及更多政府的权责分配、发展与转型,以及当前一些政策背后的因素,例如讨论得非常火热的房产税。第二部分就略显一般,可快速过一下就可。

政治和政策这个东西,可以说跟大家平时生活不怎么相关,但有时候又是密切相关,所以作为不在政府机关任职的屁民,了解一些政府运作原理,还是非常有收获的。中国政府很牛逼,公务员都是人才,我们要有信心,完。